各位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苏一的心灵小屋,我是苏一。
在之前的章节中,我们已经介绍了非暴力沟通的三个要素:观察、感受和需要。我们还学习了不带评价、分析、指责和诊断的方式来沟通,这样可以更好的激发他人的善意和慈悲。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是“请求”。那么,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请求,才能让别人更加愿意对我们做出善意的回应呢?
使用正向、具体的语言
首先,我们要使用正向具体的语言,我们要清晰的告诉对方,我们请求他们去做什么,而非不要做什么。因为这样一般会有两个问题:1.人们一般都搞不清楚,我们到底想请求他们做什么;2.负面语言提出的请求,很容易让别人产生抗拒心理。
还有一个重点是使用清晰、具体的语言,而不是模糊的语言。我来举一个例子。一对关系紧张的夫妻参加了马歇尔教授的工作坊。
妻子大声地向丈夫宣告:“我希望你能让我做自己。”
丈夫反驳道:“我没有吗?”
妻子坚持说:“不,你没有。”
当马歇尔教授,请妻子用正向、具体的语言来表达时,妻子说:“我希望你给我自由,让我成长,并且做自己。”但是,这样模糊的语句只会引发对方的防卫。妻子继续艰难的尝试提出一个清晰明确的请求,最后却不得不承认:“这听上去令人有些不好意思。我希望不论我做什么,你都能微笑着点头称是。”人们往往使用模糊、抽象的语言来掩盖操控对方的意图。
人们习惯使用含糊抽象的语言,将自己的愿望暗示给他人,却不提及希望对方采取哪些具体的行动。含糊的语言会让我们无法清晰的认识自我。
有意识的提出请求
很多时候,清晰的表达请求,也许不需要多说什么。比如你正在厨房,客厅看电视的妹妹喊道:“我口渴了。”这种情况下,一般都是她在请求你从厨房给她倒一杯水。
但是有时候,我们在表达自己的不高兴时,却误认为对方可以明白我们想要什么。比如,一位妻子对丈夫说:“我不是让你路上买一些香油和洋葱回来吗?你怎么忘了?真气人。”也许,妻子的意思是让丈夫再去一趟商店买东西,但是丈夫很有可能将她的话听成指责。如果我们只是表达自己的需要,别人可能并不清楚我们想要他们做什么。
更加常见的是,我们不清楚到底要提出什么样的请求。我们和他人谈话的时候,并不知道如何展开一场对话。我们只是把自己想说的话丢给对方,把对方当做垃圾桶。如果对方无法分辨出我们想要什么,就会苦不堪言。
如果我们只提出请求,却没有先表达需要和感受,也有可能导致交流非常困难。例如,父母如果问孩子:“你为什么不去理发呢?”这种请求很容易被孩子理解成要求或者指责。对此,父母可以先说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担心你的头发长太长会遮住视线,特别是在骑自行车的时候可能会不安全。你要不要去理个头发呢?”
更常见的是,人们在说话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他们可能会说:“我没什么请求。”“我只是把我想的都说出来。”但是不论我们在对另一个人说什么,都希望他能够有回应。也许,(1)我们期待对方的理解。(2)我们也可以请求对方给我们一些坦诚的回应,这样可以方便我们了解对方对我们的话有什么反应。(3)我们也可能请求他人采取某种行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我们越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就越能够实现。
请求对方重述你说的话
很多时候,我们的本意和他人的理解可能是两回事。我们要在对话中捕捉线索,来确定对方是否理解了我们的意思。如果不确定,我们就要提出明确的请求,让对方告诉我们他听到了什么,以便有误解的时候,及时做出修正。可以简单的问一句:“这样清楚了吗?”就够了。但是有些时候,即使对方说他明白了,我们还是无法确保对方是否真正理解了我们的意思。这时,我们可以请对方再多说一些,一旦对方理解的和我们原本的意思有所不同,或者有所遗漏,我们就可以及时做出补充。
请求对方诚实表达
在诚实表达了自己,并且确认对方已经明白后,我们一般都会很想了解对方的反应。请求对方诚实表达,大概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对方的感受和感受的原因。有的时候我们想要了解对方,听到我们的话之后产生了什么感受,以及产生这些感受的原因。一种可能的请求方式可以这样说:“听到我说的这些,你的感受是什么呢?”然后我们可以更进一步的问:“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
2.对方的想法。有时候,我们想了解对方在听了我们的话之后有什么想法。这时候重要的一点是,说清楚我们想听的是哪方面的想法。比如,可以这样问对方:“我想请你谈谈我的方案是否可行。如果不太可行,你觉得是有哪些因素阻碍了这个方案?”如果我们只是宽泛简单的问:“你对这个方案有什么想法?”而不是具体的说明想要哪方面的回答,对方可能会长篇大论,但是他说的不一定是我们想要了解的内容。
3.对方是否有意愿采取某个特定的行动。有些时候我们还想要知道对方是否愿意采纳我们的意见。例如,我们可以问:“我想知道你是否同意将我们的会议推迟一周?”
使用非暴力沟通的时候,我们需要清楚的知道自己希望对方做出什么样的回应,并且清晰的提出对应的请求。
区分请求和要求
如果他人因为没有答应我们的请求而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要求”。在听见要求的时候,人们一般都只能看到两种选择:屈服或者反抗。无论是哪一种选择,只要他们认为我们在强迫他们,就很难友善的回应我们的请求。
举个例子:
小李对他的朋友小王说:“我感到有点孤单。你今天晚上能来陪我吗?”这是请求还是要求呢?不好说,因为我们需要知道他的朋友小王没有同意后,他做出了什么反应,我们才能判断。如果小王说:“我今天太累了,如果今天晚上你想让人陪你,可以找其他人吗?”如果他的回答是:“你就是这么自私!”那么他提出的就是一个要求,而并非请求。因为他没有听到他的朋友想要休息,而是去指责他。
反之,如果他理解并尊重他的朋友,有他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对他的朋友说:“你的意思是你已经很累了,今晚需要休息?”他表达的就是真正的“请求”,而并非“要求”。
如果希望他人相信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而非“要求”,我们可以向他人表明,希望他们出于自愿来回应请求。例如,我们可以这样说:“你能否帮忙擦一下桌子?”而不是说:“我想要你擦一下桌子。”总之,我们要让别人能够明白,我们提出的是真正的请求,最重要的沟通方式就是,即使在他人拒绝我们的时候,我们也能够同理他们的感受和需要。
于此同时,我们选择“请求”,而非“要求”,并不是意味着他人说“不”的时候,我们只能放弃自己的诉求。选择请求就意味着,我们首先同理他人为什么没有说“是”,而不是说服他们必须答应我们。
阐明提出请求的目的
要表达真正的请求,我们还必须要知道请求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只是想要改变他人来追求自己的利益,那么你或许并不应该使用非暴力沟通。使用非暴力沟通的时候,我们希望他人的改变和回应是出于他的自愿和善意。非暴力沟通是想建立一种基于坦诚和同理心的关系。只有他人相信,我们非常注重彼此的关系,并且致力于满足彼此的需要,那他们才能相信我们提出的是真正的“请求”,而非伪装过的“要求”。
然而,在沟通过程中,对他人的意图保持觉察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父母、教师,还有一些管理人员,有些人的工作就是影响和改变他人。
我来举一个马歇尔教授遇到的例子。有一次,有一位母亲在工作坊的时候,对马歇尔教授说:“教授,我回家之后试了非暴力沟通,但是没什么用。”于是,马歇尔教授让她描述一下,她说了什么。这位母亲说:“就像我们上午练习的那样,回家之后我向儿子表达了我的感受和需要,既没有责备,也没有批评他。我只是说:‘你看,当我看到你没有做你答应要做的家务活,我很失望。我希望回家后,看到家里是整洁的。’接着我提出了一个请求,希望他立刻去打扫。”
马歇尔教授说:“听上去你很清晰的表达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然后呢?” 这位母亲说:“我儿子什么都没做。”
马歇尔教授又问道:“再然后呢?”
这位母亲说:“我对他说,你不能这样,一辈子都懒惰和不负责任!”
在这里,这位母亲还没有办法真正的区分“请求”和“要求”。在她看来,非暴力沟通是否成功,取决于她的请求是否能得到满足。在我们刚开始学习非暴力沟通时,或许会发现,自己只是在机械的使用这些的要素,而没有意识到它真正想要表达什么。
有时候,即使我们带着非暴力沟通的意图和关爱提出请求,有些人还是会把它看作要求,特别是我们在权利上属于强势的一方,而对方恰好曾受过来自权力的压迫。
有一次,马歇尔教授去一所学校,配合教师来演示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和那些不配合的学生沟通。学生们一直不听他的话,并且一直在和他顶嘴。学生们也不理解,马歇尔教授想要提出请求,而不是要求,因为学生们已经习惯于将权威人物的话当做命令。
练习:表达请求
根据你的理解,判断下面哪些句子是一个清晰具体可行的请求?
1.“我希望你能理解我。”
如果你觉得这一句是一个清晰、具体、可行的请求,那我们意见不一致。在我看来,“你理解我”并不是一个非常具体明确的行动。一个具体明确的行动,可以这样说:“你能否可以告诉我,在你看来,我刚才说的是什么意思。”
2.“请你告诉我,你欣赏我做的哪一件事情。”
如果你觉得这句话是一个清晰、具体、可行的请求,那么我和你的意见一致。
3.“我希望你能更加自信。”
如果你认为这句话是一个清晰、具体、可行的请求,那我们的意见不一致。如果改为“我希望你能够参加一个关于提升主动性的培训,这样会让你更有自信。”我认为这是一个明确的请求。
4.“我希望你不要再喝酒了。”
如果你觉得这句话是一个清晰、具体、可行的请求,那我们的意见不一致。在我看来,“不要再喝酒”并没有明确的表达出说话的人想要什么,而是不想要什么。一个具体明确的请求可以是:“你是否可以告诉我,喝酒可以满足你的什么需要?是否还有其他方式能满足这些需要?”
小结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是提出请求。在提出请求的时候,我们要尽力避免使用模糊、抽象或模棱两可的语言,说明我们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
在开口的时候,我们越是能把想要得到的回应表达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这样的回应。因为我们表达的信息和别人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我们需要去学习、去发现对方是否已经准确无误的接收到了我们的信息。
一旦别人认为不答应我们的请求就会受到责罚,那么“请求”就变成了“要求”。为了让人们信任,我们说出的是请求,而不是要求,可以清楚的表明,我们希望别人是出于自愿来满足这些请求。非暴力沟通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满足自己,而是帮助双方建立坦诚和有同理心的关系。最终让每个人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
好了,这一节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也欢迎大家评论转发。我是苏一,我们下节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