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这是不可逆的存在。
反观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面对外来多种竞争因素和环境的变化,以及内部形形色色员工的走进来与走出去,不生病是没有道理的。企业和人乃至自然界的万物都一样,我们都会生病,无一幸免。可生病后,我们是什么病,怎么治,采取何种办法,才是决定我们最后生死存亡的关键。
作为企业,我们要有感知“生病”的能力。
韩非子在《扁鹊见蔡桓公》中,扁鹊告知蔡桓公从“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到“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最后写道:“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人和企业在生死关头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本可以做到,却错过了时机,用错了方法。企业的战略管理者要对企业的生存具备强大的感知能力,一家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必是经历九死一生的。
当企业出现细微的变化之时,我们能够从蛛丝马迹中寻找到背后的真相,不要被企业表面的风光和一时的得意而忘形,沉浸在一味的自我感知良好中。我们要努力去做从风光中能看到并预见未来的人,而不是当企业出现明显的指标下滑时才知道我们生病了,出问题了。
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我们要努力为企业找到上医并让自己成为上医,但切忌不要“病急乱投医”。包治百病的要么是算命先生,要么是小诊所,分门别类越细致的越是专业的大医院。什么都会一点并不难,难的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急诊”、“常规”、“慢性病”,我们要知道自己是哪一种。
事有轻重缓急,择其重者先为之,其不重者后为之。急诊,就需要当即决断,立马用药,控制病情恶化,稳定局面。常规,正常用药,谨遵医嘱,听话照做,自然痊愈。慢性病,慢慢调理,需要时间和过程,徐徐图之。
我们在做企业咨询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企业老板说我们企业现在如何如何,问题麻烦一大推,老师你过来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我通常不会去立即解决他说的所谓的问题,而是先去诊断这家企业到底属于什么症状,急诊、常规、慢性病,你属于哪一种,还是多种并存,企业咨询不是江湖游医,是分门别类细致的专业科学,找准症状,对症下药,才能实现医患之间的双赢,患者祛除病痛,医者获得认可。
从未知到已知,再从已知到未知,每一步都是有价值的。
咨询的意义就是在所有的确定和不确定性当中,抽丝剥茧,去伪存真,挖掘问题的根因,从而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案。不怕“生病”,没有伤痕累累,哪来皮糙肉厚,自古英雄多磨难。生病于人来说是增强抗体,于企业就是不断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每一次的病后都是切除毒瘤重生的过程,一次次的重生才能实现涅槃。
面对美国的“芯片禁令”,以及用孟晚舟压垮华为,面对这些磨难,华为突出重围得到世界认可。华为任正非在一次采访中曾说,孟晚舟事件没有发生的时候,我们公司是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惰怠,大家的口袋都有钱了,不服从分配,然后不愿意去艰苦的地方工作,是危险状态了。现在公司全员振奋,铲除平庸,整个战斗力在蒸蒸日上,这个时候我们是到了最佳状态了。
没有伤痕累累,哪来皮糙肉厚,这就是华为的精气神,也是一个企业面对疾风最大的底气。
生病不可怕,被病魔吓倒或自我催眠式的选择逃避和自我安慰才最可怕。
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没有一座山峰是不能攀越的。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企业“生病”,是“自救”还是“求救”?求救的最后,仍需自救。
医生开出药方,最后还需要患者的配合和执行,双方共同努力才能成功。但是,我们在自救的同时,也要学会求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专业的指点,远胜于自我猜测。再厉害的病人大病来临时也需要医生,再优秀的企业也不能固步自封,自我诊断。企业的路需要自己去走和摸索,医生是指导者不是决断者,是成长之路的助推剂,是不断学习和练习的训练师。企业要去总结经验,沉淀经验,复制经验,每一次生病都是促进自己成为“上医”的过程,我们应该心存感恩并去珍惜这次历练的机会。这难道不是很好的发现人才的机遇吗?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法宝,就是善于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七一讲话中说,我们要“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归纳过去,是总结复盘,肯定成绩,正视不足。演绎未来,是战略规划,树立标杆,持续改进。
最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这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公报上指出且要求全党必须铭记的。在其位谋其政,每一个企业的决策者更需要具有这种意识,善于发现,有病治病不怕病,只要坚持去做,没有到达不了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