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这本书,入手已两年多,前前后后反复三次拿起阅读。
第一次是孩子大概两岁的时候,时光流逝晃眼间三年过去了。当时的想法很简单,自己独自带孩子,管理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家里里里外外的事务都是我一人,可是跟孩子在家太久,户外的时间就压缩了,最后以牺牲做家务的时间换取了更多的户外活动。 久而久之,家里就变得很乱,乱到懒的收拾,加上当时自己体力不济,严重缺觉,真的是没有太多时间整理收拾。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拿起这本书,希望得到大神指点,可以给我带来家庭环境的改善,希望可以拥有一个相对干净整洁的家庭环境,囫囵吞枣、见缝插针的看完了,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收拾,需要时间需要精力去干这件大工程。书看了,屋子草草收拾,维持整洁不过半天,我前脚收拾孩子后脚就在后面折腾……后来,我累趴了,觉得这是自己给自己找事儿,并没有变太好,也没有之前如此不堪。
第二次,那是一年前,经历各类工作生活不顺与打击,在忙碌的生活中看不到自己的笑脸,看不到自己的喜好,对所有事情都失去兴趣,几度抑郁,疲惫,迷茫,无力感从各个方向充斥着自己,按部就班做一些必须维持日常生活的里里外外的事情。
想要改变不知方法,想要努力没有方向。这个时候我重新拿起这本书,希望跟自己无趣的生活做个了断,希望自己开始做自己喜欢的事儿,迎接一个充满正能量的自己。这一遍下来整本书给人的感觉有了改变,断了消极的念头,丢了悲观情绪,我不再沉迷自己那些不成熟瞎想出来的悲观里,遇事劝自己看开些,既然事实如此就多努力,不再奢望不切实际的想法。慢慢自己平和多了,好的状态持续了差不多一个月,后来生活状态紧张,孩子琐事缠身,半职工作艰难曲折,亦忘了什么断舍离。
第三次,是今年初夏,孩子的幼儿园生活已经完全适应并喜欢,半职工作经历一年多的蛰伏,也慢慢步入正轨,自由的时间稍微宽裕,整个人也慢慢冷静下来。
春夏交接的时候,看着房间堆积的各种有用没用的东西,开始了物质断舍离,把家里所有角落的东西都过一遍,开始大分类,有用/没用,一些自己没用但是品质不错的东西选择送人;一年以上没有使用的东西选择直接扔掉,以前不舍得扔是觉得浪费,而当用不到的东西越攒越多,反倒成了累赘,就像心里装了太多不舍得放下的回忆,你奔赴前进的背影都显得格外沉重。从舍得丢弃用不到的物品开始,向内了解自己,哪些是需要?哪些是想要?哪些是过往?哪些是枷锁?以前的自己总觉得扔东西是浪费,会无比心疼,因为生活不易,因为点滴都是自己的劳动所得,以珍惜的心态存着这些无用又占地方的杂物,画地为牢。让自己失去对物品的珍爱,所谓“珍惜”不过是借口罢了。
对于使用不频繁的“无用”物品的处理,让整个空间大出很多,进而开始对“有用”物品加以分类,根据使用频率调整在家里的摆放位置,做到物尽其用。开始慢慢挑选,那️一类是更适合自己的,哪一类只是在生活的当时不得不接受的事物,哪一类是能够提高要求通过努力可以得到的,哪一类是自己已经厌倦了很久却没有离开的……我以为的断舍离,也不过是扔些东西可以让房间更有秩序,更宽敞舒适;而我在整理的时候体验到的,是一个全新的自己,一个敢于扔东西的自己。并且慢慢有种扔东西让人心情愉悦,让我产生一种试图去拒绝那些以前不曾拒绝的事,不曾拒绝的人的错觉,这类拒绝,是我以前万万做不到的。而此刻,我想试试,尤其是一些对生活有害无益的事和人。
总觉得:"人有呼我需应,人有求我需上,人有难我需帮,人用到我,我才有用"。人这样一种群居动物,似乎就是在别人对你的使用中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当我跟自己身边的物品开始做朋友的时候,它们的价值不在于我囤货,而在于用到合适的地方,而我的价值不是用我的“人”决定的,当我向内表白,问自己,你坚持的是不是你喜欢的,你正在做的是不是心甘情愿的,你下一步的努力是生活的不得已还是你的一厢情愿。
后来我反思,我一边进行着生活的不得已,一边大胆尝试努力着自己的一厢热血(而以前我只是硬着头皮接受现实的不得已,不敢有所不同),再难的日子还得继续,再难的项目还得完成,生活继续,每一步都有断舍离,不在于你断了多少,而在于你思考总结了多少。我还是那个会热心帮助别人的孩子,我还是那个遇事多替别人考虑的孩子,只不过,我有了分寸。
送给没有忘记成长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