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我今天好看吗?”隔壁同事卖萌地说。其实早上已经看出她接了假睫毛,化了妆,知道她是因为自己要去招标,才这么夸张的收拾好自己。不管别人怎么回答,此刻的她肯定认为自己就是最漂亮的。
因为人有我执,人审视自己和自己参与的关系,自带情绪和滤镜,在情绪和滤镜的干扰下人看自己是看不清楚的。
当承认“看不清楚”本身,就是走向“看得更清”的第一步。虽然我们无法完全摘掉滤镜,但可以努力让它变得更透明。我们要清楚自己的狭隘、偏见常是与生俱来,必须时刻警醒自己。
试着培养自己的觉察力,不是要我们消除情绪,而是学着像一个旁观者一样观察自己的情绪和念头。这种不带评判的觉察,能在你和你的情绪之间创造一个空间,让你不再被它完全控制。做人做事尽量客观公正,不扭曲事实。
同时要寻求“外部视角”,接受真诚的反馈。 向值得信任、愿意说真话的朋友、家人或导师寻求反馈。问他们:“在你看来,我当时处理得怎么样?” 或 “你觉得我有哪些可以改进?” 他们的视角是校正我们自我认知的重要参照。当然我们要尽量找到能提供一个相对中立、安全的环境,来帮助我们识别和理解自己潜意识中的真实具象。这样才可能通过外部视角来映射真实的自己,做个不带滤镜的自己。
我们要实践认知重构,拥抱“不知”的心态。 承认“我可能并不知道全部真相”。对自己和他人保持一份开放和好奇,而不是急于下结论。允许自己的故事存在多个版本,允许自己和他人的形象是复杂、多面且会不断变化的。总之尽量不要受“我执”所困,了解我们很难绝对客观地看清自己。
要知道认识自己的目的不是为了最终“看清”,而是明白我们“看不清”的事实,从而对自身保持谦卑,对他人保持宽容,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觉察和修正,让那副滤镜变得尽可能清澈,让看到的自己更加接近真实。这样才能让自己做事尽量不带偏见和滤镜,客观公正,不参杂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