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记录人文情感的特殊方式。因此留下了许多千古名曲,流传最广的要数中国十大古曲。其中四支曲子都是用琵琶弹奏。最为人知的当属《十面埋伏》,其演奏为琵琶独奏,乐曲激烈,震撼人心,清楚的表现了当时项羽被楚军包围时走投无路的情景,可以说是上乘的佳作。
而在中国历史上有很人物都与琵琶有着不同的故事。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琵琶的诞生是一个古老而忧伤的传说。传说的主人公就是诗句里弹着琵琶,幽怨的公主,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和亲公主。传说在公元前105年,汉武帝为了抗击匈奴,不惜用和亲的方式联络乌孙王,他舍不得自己的亲生女儿,便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封为公主,下嫁乌孙王。这便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和亲公主,也是丝绸之路上第一个远嫁西域的和亲公主。据记载:细君公主和亲乌孙时,汉武帝念她远离故土,难免思念家乡,便派乐工制成一种能马上弹奏的乐器,这种乐器被乐师命名为“琵琶”。
当然这只是传说,其实琵琶,是一种以演奏手法命名的乐器,推手前弹为批,向后挑弹为琶。琵琶这种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的传统乐器被称为天人传递天真和纯洁的一种乐器,因为古老的中国文化被称为“神传文化”,说是神传授给人类的文化。琵琶的构造本身可以说是上连天堂下接人间,身长三尺五寸,三尺代表三才,也就是天地人,五寸代表五行,也就是金木水火土,琴上四弦寓意一年四季。 在汉武帝时期,就有了类似“阮”的圆音箱、直项形状的乐器问世,东汉到西晋时期的文献中都称之琵琶,后来人们称之汉琵琶。大约在南北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进行交流,由印度传入中国的半梨形、曲项的乐器,也称之琵琶。人们为了区分称之曲项琵琶,现代的琵琶就是由这种琵琶演变发展而来的。
隋唐时期,在几位嗜好音乐的皇帝推动之下,宫廷燕乐得到很大的发展,其中使用的主要乐器不得不说的就是琵琶。这是琵琶发展的黄金期,敦煌壁画中所绘制的琵琶数量就已达数百件,还有大量存世的琵琶曲,而且从唐诗中也能看出琵琶的风采。咏琵琶的诗篇中最著名的要数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等等。诗中描写琵琶流出的乐声,如急风骤雨,又像切切私语;如珠落玉盘,又像马嘶刀鸣等等,把琵琶的弹奏技巧和美妙乐声表现到了极致。如果说燕乐的兴盛使琵琶得到了流行和发展,那么琵琶则使唐诗更具艺术感,当然也促进了宋词的发展。
相比唐诗的恢弘,宋词里的琵琶,一声声“琵琶流怨”,一句句“相思拨断琵琶索”婉约曼妙,细腻深情。苏轼“停杯且听琵琶语”,黄庭坚“薄妆小魇闲情素,抱着琵琶凝伫”,晏几道更是“琵琶弦上说相思。”等等,当然也不总是幽怨的,比如宋代的一位佛家弟子写到“摘杨花,摘杨花,打鼓弄琵琶。昨日栽笳子,今日种冬瓜。”亲手弄琵琶,栽笳种瓜,多么富有田园气息。
到了明清时期,琵琶艺术迎来了琵琶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期,这时民间小曲盛行,戏曲进入繁荣阶段。人们常常在昆曲、黄梅戏、评弹等戏曲中听到琵琶的演奏。琵琶就这样伴随着那些戏曲唱词的一字一句记录着人们的生活和情感。当然民歌小曲在流传过程中,不但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而且强烈的感染了文人雅士。“琵琶音最好,解说别离难。多山伤情事,曲中和泪弹 ”这刘铭传《闻曲》一诗中能感受他离别之伤的唯有这最美妙的琵琶声。
不论是弹着琵琶忧伤的公主传说,还是代表着中国古老文化的构造本身,或是在宫廷燕乐里得到流行和发展的演奏乐器,又或是唐诗宋词里多愁善感的琵琶语,抑或是推动着民间小曲发展的伴奏乐器。琵琶,一件古老而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正是以那清脆明亮的铮铮之声诉说着文人雅士一生的衷情,拨动着中华文明传承千古的文脉,表达着华夏儿女世代不变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