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思维误区》一书鼓励使用批判性思维来应对“知识大爆炸”,是作者写作这本书的愿望,也是我们必须培养批判性思维技能的一个目的。
本书围绕着11个问题展开批判性思维讨论。如下:
1.什么是论题?什么是结论?
论题就是针对作者希望讨论的案例提出的问题,比如:我从事目前的工作是否有发展?
结论就是作者在此问题上的经过推理后得到的观点。比如,我觉得没什么发展。这个地方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观点与结论的区别。
--观点不需要证据的支撑,比如,我觉得你目前的工作职位没什么发展。
--结论需要作者提供可支撑的证据,比如,因为质量管理在中国不受重视,而且企业的经营文化也不重视改进,所以我觉得你目前的工作职位没什么发展。这个就是结论,它是有推理过程的。
准确的找到作者的论题及结论是运用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
2.理由是什么?
当你听到对方跟你说“你目前的工作职位没什么发展”时,你的第一反应应该是发问:“为什么?”这就是在寻求理由、证据。一个有着批判性思维的人一定会对作者支撑观点的论据感兴趣;同时,作者如果真心希望你接受他的观点,也是一定会给出一些理由来说服你。
理由的类型有研究调查结果、生活实例、统计数据、专家和权威的支持、个人证明或推荐、比喻及类推等等。
3.哪些词句有歧义?
我们重点关注基本推理结构中的关键词语,在理由和结论中寻找重要的词语。
多注意在理由和结论中抽象的词语。比如,我觉得你目前的工作职位没什么发展。那么,这个结论中的发展就是稍微有些抽象。发展是指薪金上升空间不大?还是在所在的公司职位上升空间不大?还是行业发展?等等。如果没有对关键词语的意思进行清洗定义,则要先了解清楚后再推理。
当然,不排除有些人故意利用抽象的词语混淆视听,迷惑大众。比如,反三俗。什么是三俗?庸俗、低俗、媚俗?这都是抽象的词语。反,怎么反?是人身攻击?还是立法立规?还是什么?都没说清楚。那么,再看提出这个“反三俗”的“艺术家”们的身份,就不难看出有打击同行的嫌疑了。
4.什么是价值观冲突?什么是价值观假设?
价值观是人们接收并承认为重要,但没有明确表述的观念。价值观假设则代表某种价值观胜过另一种价值观。比如,个人与集体主义之间的价值观冲突;一个等级秩序严格的企业与氛围开放的企业之间的价值观冲突。
5.什么是描述性假设?
要坚持思考结论与原因之间的差距、联接。
6.推理中存在谬误吗?
在分析论证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仔细、小心,要时刻聚焦于论证本身。
7.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
一个观点能否变成事实的最主要因素,就是看现有的相关证据的质量。
直觉、个人经验、证人的证词、专家意见,它们在论证中出现的位置是证据。这里面重点专家意见。在以专家意见作为证据的结论中,我们要问以下问题:
-该专家在此问题上具备多少专业知识?
-专家有发现事实的特殊方法吗?
-该专家的背景如何?是否可以通过作证而获得利益?
-以前我们有没有相信过该专家?
我相信,通过问这几个问题,会发现网上绝大部分的结论论证都是不严谨的。
个人观察、案例、科学研究、类比。其中,
-个人观察。每个人的观察都是经过了一系列的价值观、态度的筛选,并不能保证客观。所以,要辅助以其他证据支持观点。
-科学研究。科学研究要是可重复的,并且在进行科学实验时,要注意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在进行抽样实验时,我们要检查样本量、抽样广度、抽样随机性。更多的关于如何建立一个试验,大家可以参考《统计学的世界》这本书。
-类比。注意用来类比的两者是否真的有可比性。
8.你发现干扰性原因了吗?
我认为对于干扰性原因的分析才是真正的有创造性的批判性思维过程。要注意两个事件的相关性。X与Y相关与X导致Y不是一个概念。有些Y是由很多X交织在一起共同决定的;也有可能X与Y的相关性是由第三个因素Z决定的。
注意“在此之后”与“由此引起”的区别。
9.统计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
注意算数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区别。试着分析三种不同平均数表述方法带来的不同。
遗漏信息与信息欺骗。有时候采用相对值比采用绝对值变化要明显的多,但绝对值变化多少要取决于基数的大小。所以,以后看到相对值的变化,要再分析一下基数与绝对值的变化。
10.哪些重要信息被遗漏了?
这个现象在广告中非常常见。比如广告中经常听到“该牙膏可以有效杀灭口中90%的细菌”。那么,究竟别的牙膏是不是可以杀灭95%的细菌?漱口水行不行?用了该牙膏有什么副作用?等等。这些都是被遗漏的信息。
11.什么结论可能是合理的?
这里要注意二元思维的局限,即非是即否的回答。可能还有第三种答案。
以上就是我们需要问的11个问题。
使用批判性思维思考问题,你会发现原来还隐藏着这么多信息,原来这么多事情还没说清楚。
使用批判性性思维,你会看到另一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