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家说过,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第二好的时间就是现在。
心理学就是这一棵大树,如果没有从小习得,现在开始也并不晚。
每个人都需要跟自己、跟所有的社会关系握手言和。
第一, 焦点效应。
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焦点效应意味着人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程度。
第二, 习得性无助。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
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某个固定的声音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只要声音一响,即使把笼门打开,并没有发起电击,此时狗不但不逃,反而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在东南亚国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骑大象”等娱乐项目,我不由得思考,大象这样在自然界如此庞大的生物为什么会屈于人类的控制呢?
后来得知,驯象是非常血腥、暴力、残酷的过程。
驯象师会把小象用绳子绑在大树上,小象会尝试挣扎却发现自己根本无力挣脱,挫折经历的多了它们就接受了束缚。
等它们长大了,一根绳子已不是它们的对手。
但它们已经褪去了野性,接受了安排,连“试一次”的勇气都没有了。
实验证明,人在经历了多次无助的经历后,即便遇到可以解决的问题、可以成功的机会,人往往会过于归因自己,从而面对机会也没有尝试的勇气。
第三, 登门槛效应。
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第四, 透明度错觉。
人高估自己的个人心理状态被他人知晓的程度的一种倾向。透明度错觉又表现为人倾向于高估自己对他人个人心理状态的理解程度,而这种倾向又被称为观察者的透明度错觉。
第五, 角色效应。
人的角色的形成首先是建立在社会和他人对角色的期待上的,由于很多班主任普遍存在着对学生社会角色期望的偏差,比如\"好学生\"的标准就是\"学习好\",而学习好的标准就是成绩好,这对学生的成长和角色发展都带来了很多消极的影响。
如果老师多运用一些角色效应,相信会有更多的孩子拥有更加健康、自信的心理基础。
第六, 角色扮演。
对选定的问题情境进行描述的一种传达方式,是一种在事先经过设计的情境中,自然地扮演某个角色,扮演者必须模拟主角的心路历程。
角色扮演久了,自己很容易忘记现在的自己是“自己”还是“角色”,会不由自主站在“角色”的角度判断自己的社会关系与行为能力。
以上6个原理旨在让你专注于自己,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我们不需要因为读不懂弗洛伊德而觉得自己浅薄,你的自我本就不该被定义。
但是,我们都需要聆听自己内心声音的方法与路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