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旧是春晚跨年,捧着手机的我看着朋友们评论的春晚,一下子把我逗乐了,于是我也可以各种嬉笑玩闹、朋友圈刷屏打榜没完没了,临睡前,还是删除了那些个杂耍的哼唧,洗洗睡下。
好像一到过年的时候,每个人就特别多感慨,朋友圈充斥着各式各样的plan、flag和各种友好的气氛和交流。
之前在知乎里回复一个问答,问:520是不是普通的恋爱红包,我是这么回复的:“对方可能有一些期待吧,我猜。”
然后,一大早我就收到好几个同性小伙伴的520拜年红包。想起之前的回复,有点打脸。等下要加一条:人在特殊的日子,比如喜庆的节假日时,情感总会漫溢,也许对方表达的一种对你的喜爱之情;也许只是对方太过开心,所以,普通化——也是可以理解滴。
昨天从骑车、团年(我们家中午)、往返健身房、看春晚、踩椭圆机等等的过程中,我一直一直一直——捧着手机给所有朋友们点赞(所有我看到的关于新年的愿望、祝福、plan&flag之类),比如,恍惚中,发现已经不知不觉站在地铁站口十几分钟没有挪步,外面下着雨,我仍然捧着我的手机,刷刷刷+点点点,没有手——撑伞️……
一如往年,我大概也没有习惯主动的去拜年。各种群、来自各路兄弟姐妹的群发祝福等已然应接不暇:红包,当然是必抢的,钱多钱少是小事(多少也是钱嘛),一定要有个好彩头嘛;群发的小伙伴,第一条就是改微信名字(实名化),“认识”好久才知道,把“东”写成了“冬”,原来Alice叫马力莉,原来…… 然后毕恭毕敬(复制粘贴)把我的祝福送达到每个人的微信上,感激他们给我的群发(没有把我从微信列表里删除),大抵9/10是没有反馈的,群发的时候是没有方向性的,只是捆绑发售式了;回复的时候并没有署名,只是重复着对方的名字,玩的是——我记得你你不记得我的把戏。
都说我们中国人是扑克脸,谁说的?节假日的时候可是一点也不逊色,我们狠狠的表达,你看看那些对春晚的各种潮评,远比春晚本身精彩。其实我们很会或太会表达了(形、声、闻、味、触,五感齐发),只是平时或不习惯、或因为种种社会角色压抑了自己,这会儿,值此新春佳节之际——所有的家庭面对着客厅里的电视、开始了无法比拟的很牛的、比较级、最高级的表达,有文化、有情感、有水平、有深度的,可亲可爱的人儿,个个摩拳擦掌、粉墨登场、直抒胸臆、畅快淋漓。
从春晚,或者说庆祝春节的方式里真的能看到很多有趣的东西,让整个国人都立体起来,中国风扑面而来、人潮汹涌的、势如破竹的、排山倒海的,我眼睛看也看不过来,点赞也点到不能自拔,辛苦的还有我的嘴和胃,不停的吃着这、那、堆积如山的吃,仍是不满足的塞和我们把“吃得好、吃得硬、吃到后面的好几日都吃不完”......似乎看成是“幸福”的代名词和通行证,于是我们发了狠的发、看、点、嚼,听那钟声敲响,12点一过,释然(解套)了。
大年初一:拜年啦。
扣题。
刚发完一起拜年红包,继续,起床吃吃吃。
我的年胃,好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