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双木林兮
前几天重读的《活着》是余华书写苦难的一部典型代表作,在那里福贵毕生都在见证亲人离世和祸不单行,直到形单只影孤苦伶仃地步入与老黄牛为伴的晚年。读完许久,依然感叹难以承受的苦难之重。
今天捧起他另一本经典《许三观卖血记》,浓郁的悲凉再次袭来,苦难依旧,小人物依旧,只是相比于《活着》,这本书有了更多笑中含泪的地方。
与福贵由阔少爷到破产儿的跌宕人生相比,许三观的定位显然更接近那个时代平民的生存状况。他是城里一个丝厂的送茧工,爹娘早逝,境况极为普通。综观许三观的一生,虽然历经磨难,但是由一个人到一家人,妻儿完整,家庭犹在,这一点便比历经大家庭到孤苦伶仃一个人的福贵要幸运多了。但社会背景依旧,苦难其实有增无减。
在这部小说里,支撑着百姓度过重重苦难的很大一部分是一种看似愚昧的信仰,即对卖血的崇拜。正如小说中阿方,根龙以及许三观这些人坚定不移地将希望寄托于卖血来解决生活中的重大难题。小说从一开始就将卖血渲染得很神圣,在乡下人看来,不能卖血的男人便是身子骨不结实的废人,“没有卖过血的男人都娶不到女人”!
卖血也在余华的笔下充满了肃穆隆重的仪式感——根龙他们卖血前要喝大量的水以冲淡血液,让血增多;卖血后要去饭店威风地叫上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还要温一温!
卖血让根龙圆了娶桂花为新娘的梦;卖血也让阿方盖起了房子;卖血也逐渐成为了许三观今后人生中一系列难题的“救命稻草”——靠着卖血,他成功地娶到了许玉兰,成了家;靠着卖血,他顺利地解决了大儿子一乐砸伤人带来的麻烦;靠着卖血,他也得到了年轻时候的梦中情人林芬芳;靠着卖血,他使全家在大饥荒年代吃了连续57天的玉米粥后终于尝到了肉味;还是靠着卖血,他才可以款待并巴结了一回二儿子的队长;而最后一次更是充满坎坷悲辛,为了挽救得肝炎并被送往上海大医院的一乐的性命,许三观怀揣几十元钱,一路走,一路卖着血奔向上海去救急。
小说写到这里,许三观全部的希望和赌注都在卖血里,他别无所求,甚至差点丢了性命。当我看到许三观最后一次奔波在卖血的路上,我真的以为他会死去。这样的结局会更加凄厉,似乎更有批判现实的味道,但余华是手下留情的,他保留了许三观的性命,让他得以和家人团圆,让他度过了最艰难的年代,还让他在生活越来越好的时代可以回首一生,甚至不再因为生活所迫去卖血之后仍会对曾经一次次卖血后豪气上饭馆,大口喝酒和大口吃猪肝的仪式疯狂怀念。
他到底在怀念什么?是猪肝的味道?还是黄酒的刺激?我认为都不是。许三观怀念的大概既有旧时代的悲苦生活,更有面对悲苦生活表现出的“舍我其谁”的英雄主义。按理说,当老百姓别无他法,只得诉诸于“卖血”这样的“捷径”时,本是小说中最具讽刺意味的地方。一个正常的社会是不会逼着人去以卖血为方的。卖血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成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是许三观们不仅认同了这种做法,还享受着卖血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荣光”——可以阔气地走进饭店,用平日里不曾有过的语气吆喝着点菜,再品尝着“人间至味”的猪肝和黄酒,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所有家庭问题迎刃而解。
他们用流淌于自身的鲜血去换来了自己在卑微社会中的“伟大”,这难道不是一种悲苦社会里小人物对不可捉摸的命运的对抗和把控吗?这是那个特殊时代下小人物对自身命运的自主抉择,尽管透出不尽的心酸和无奈,但他们不必被动等待和坐以待毙,他们至少可以主动出击,至少还有自身的鲜血可以变卖!小说中曾不止一次地借着根龙等人的口说到“人身上的血和井里的水一样多”,在他们看来,卖血成本低廉,且取之不尽,又收入颇丰。这样的心理认知使得卖血成了一种被人认可和膜拜的行为,但凡生活所迫又无计可施之时,卖血就成了最好也最奏效的途径。
与《活着》相比,在生活和命运的摧残面前,福贵除了束手无策和无奈接受之外别无他法,他被命运戏弄得无以还击;但许三观还有一个对抗命运的武器——自身的血!血不流完,希望就不会断绝!这样的英雄主义多少带着悲壮的色彩,它属于一个特殊的时代,更属于一代代底层老百姓屹立不倒的“血气”!在这样的对抗中,许三观们不可避免地被生活榨干了最后一滴血,阿方死了,根龙也死了,许三观也差点死去,就算没死也过早白了头,败了身。但这又如何?唯有卖血才让他们把悲惨的生活活出了一点希望,即使卖血而亡,仍胜过坐以待毙,卖血闪耀着小农社会里老百姓独有的自尊和韧性的光辉。谁又能说这不是另一种硬朗的“血性”与“骨气”?
当然,小说中还有另一种光辉,使得人们面对同样的命运困难时,更具有坚不可摧的抵抗命运的力量,这便是人心的柔软,人性的温存。无论是对一乐不是自己的儿子而耿耿于怀甚至斤斤计较到一碗面上的许三观,还是一有事情就坐到门槛上大喊大叫,口无遮拦,对何小勇恨之入骨,甚至和其女人扭打一团的许玉兰,他们都有着小农民的卑鄙和泼辣,但他们身上仍不乏柔软的人性。试问许三观背着赌气出走的一乐倒回胜利饭店带他吃面条的画面感动了多少人?一乐在何小勇家的屋顶上痛哭流涕为他招魂的呐喊声感动了多少人?许三观为一家三口半夜用嘴炒菜的情景感动了多少人?许三观给批斗中整日受审的许玉兰偷偷送去的肉感动了多少人?许三观和一家人在夜晚为许玉兰开家庭批斗会上的言辞又感动了多少人?许玉兰为一家人的默默付出感动了多少人?许三观在奔赴上海的卖血路上遇到非亲非故的乡亲给予帮助又感动了多少人?……正是因为有这些人性中最善良和最温存的正义,才使得小说中的苦难没有了福贵所面临的那般凄惨绝伦,相反,这种无时无刻不在的带着幽默的人性之光让我们看到了面对苦难的另一种态度。它丰富了以卖血为硬气的血性的力量,用柔软成就了更坚不可摧的生命力。
如果说《活着》让人看到苦难以及人对苦难无处可逃后的承受力,那么《许三观卖血记》让人看到的除了苦难,还有另一种来自老百姓血液里和骨子里的生命韧性!这令人笑中含泪,肃然起敬!
(微信号:尾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