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员工不会做,还是你不会教
第三章 如何让“良好行为”重复出现——让下属正确坚持下去的技巧
>> A主管的下属一直处在“主管让提交”这个先行条件之下,而B主管的下属则得到“只要提出就会得到表扬”这个好的结果,所以才持续不断地付诸行动。
只要提交就有好结果。多鼓励。开始不要提出过高,过难的要求,逐步提升。诀窍还是要找到关键行为,以行为撬动结果。就像签单,就要多打电话。高质量专利就要靠多提交。量最终可以带动质的变化。
>> 系安全带规定是一种消极的机制,因为“不遵守法律就要遭到惩罚”。而你所要建立的应该是一种积极的机制,不要让下属“心不甘情不愿地”去做,而是让他们“高高兴兴地”去重复某种行为。
对不同的人激励方式,动机,诉求不同。对积极的人,高管可以多谈危机,自信的人可以批评。对普通人多谈愿景,多表扬激励。
>> 工作中,如果你能向下属展示出他想要的结果,他们就会养成做出良好行为的习惯。
自己先示范。或者找典型。
>> 这就是我为什么让你们成为“激励型”而不是“责骂型”上司的原因。
多给予反馈激励,而不是指责反馈。
>> 如果你想让下属持续做出良好行为,那就必须给予他“正面(P=Positive)”“即时(S=Sokuji)”和“确切(T=Tashika)”的反馈。行为科学管理中将其称之为“PST效果”。
很好,可以先做起来。
>> 了解每个人的“动机因素”,掌握高明的赞美技巧
每人因人而异。比如奖励,有人喜欢奖杯,有人喜欢书,有人喜欢钱,有人喜欢当面认可。
>> 如果你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考虑,那是决计发现不了的。之所以会对下属产生诸如“他为什么不更努力一点”之类的不满,就是因为你光从自己的角度去判断了。
只有自己的想法是不行的,要理解别人。
>> 如果你擅长发现下属的“动机因素”,那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人都很好带。你就像一位驯兽师一样,能与各种类型的下属都和谐相处。
一位下属想做测试,设计测试。另一位则善于钻研。可以换一些年轻人来轮换。
>> 审视“动机”时要排除主观臆断。想要抓住个人的“动机因素”,不可或缺的手段就是“观察”。要注意我说的是“观察”而不是“推理”。应排除“可能是这样吧”之类的主观臆断,用客观的眼光去观察下属。
观察是最好的感知方式。
>> 如果上司对身在困境之中的下属不闻不问,那么他永远不会有追随者。只有把下属放在心上,总是嘘寒问暖的主管,才能令下属敞开心扉
有求必应,不求不应还不够。有时要主动问下。对待孩子也是一样。如果她不主动,我们就要主动。
>> 主管如果平时就关注下属的“动机因素”,做到这样的事情简直是得心应手。
每人的动机不同,激励和奖励要因人而异。有人要休假,有人要钱,有人要咖啡,书。关键要了解。
>> 用积分卡增加工作的趣味性
内容让大家想,最好是女生。有创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优势,自己要善于使用。
>> 当你想把下属带领到某个地方的时候,不要在他们身后穷追猛打逼其前进,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先尝到达成目标的喜悦滋味,这样他们就会自觉地奔向下一个目标。
体会胜利的感觉。从一个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关键是自己要设计好进步的阶梯,不要太大。
>> 每一位下属都是想把工作干好的,但是他们还远远做不到像你那样好。
相信大家都想把工作搞好。这一点很重要,要相信每个人都是一块金子。
>> 这个月里,每个人都要联系100位客户。”
把复杂目标分解成简单目标。完成签单(高难度)变成打电话(低难度)。
>> 你可以监测检查表里面良好行为发生的次数,把这作为一个小目标也不赖。只要良好行为能够重复出现,肯定会创造出好的成果。
比如完成演讲很难,可以把来参会听演讲作为小目标。每个人都有创新很难,先提一个想法总是可以的。
>> 你可以监测检查表里面良好行为发生的次数,把这作为一个小目标也不赖。只要良好行为能够重复出现,肯定会创造出好的成果。
有行动就有结果
>> 秘诀在于不要把这些话直接写在便条上,应该准备一些专门的感谢卡片,最好随身携带。
>> 而且随身携带感谢卡会在无形中督促你去寻找值得感谢的人和事。
为孩子准备一下祝福卡片。卡片有仪式感。平时多用感谢卡能让你显得更加亲切随和,渐渐变得很会对别人表示感谢和赞扬。
>> 我经常为那些前来参加我的研讨会的客人准备留言卡,上面不是我给他们写的留言,而是让他们为我留下只言片语。
准备了一个留言册,让大家写点评。想办法搜集大家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