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就是在读到困惑或者受到极大启发的时候要注意去抓住知识点往深里挖,寻找后面的底层规律。
想想看这些年书也没少看,可是记住的内容少得可怜,没有形成一个自己的知识体系,缺少的正是深度阅读,把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意识。
其实在学习过程中她也感觉到了各个观点或者知识点之间的微妙联系,比如董宇辉和魏书生的说法中都有很类似的观点,这就是知识的相交,很多这样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就可以是一个知识树,扩大扩深就会形成一个认知系统。
昨天再听魏书生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于新民,在止于至善”时,意识到要去追根溯源,寻找大学之道,怎样明明德,怎样新民,怎样止于至善。这就是深度阅读,而不是浅尝辄止。
我以前就是只在知识的边缘徘徊,读到一个很有用的观点时,大呼一声“原来是这样”,然后就不问其所以然,不久便忘在脑后;即使幸运的这个知识点留在了脑海里,让我经常提起,但是也对其一知半解,并没有很有说服力地予以运用。
除非这个观点足够印象深刻,让我读了这本书几天以后仍然心里意难平,在这种心思汹涌的状态下与别人分享,这就增强了大脑对这个问题的记忆。
比如龙应台的“关于生死”说的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我们曾经为一次旅行作精心准备,却很少有人为自己此生最隆重的出行——死亡作郑重其事的准备,往往过于仓促地离开这个世界。”
从前看过的书都是零乱地散落在脑海中,没有形成一个有条理和秩序的整体,所以也谈不上有效运用。
之前听魏书生说起语文的知识点如数家珍,一本语文书被他分解得清晰明白,他是怎么做到的?我自问,但是没有再深究下去。
现在我不会这样不求甚解了。我会抓住阅读中的每一个问题,一点点找答案,把一本书读“薄”,总结出多少个知识点予以系统地了解,还可以画思维导图,这也要学习的。
说到学习,是一个人一生要做的事,那么大学之道具体要做些什么?格物,致知,怎么个“格物”法,怎么去致知?Oh,my god,越学越觉得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具体做法:
1,读书笔记,边读边写,输入加输出。
2,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读。
3,复述,卡壳的地方重新看一遍加深印象,直到能完整的复述下来。
4,反复阅读,一本好书值得一读再读,会理解得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