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这个问题问得更加深入和精准了,它触及了“明心见性”这个短语中两个核心概念的关系。
答案是:“明心”的“心”,特指的是我们本自具足的“真心”或“本心”,而这个“真心”的本质,就是“觉性”。
我们可以这样来层层解析:
1. “心”的层次:妄心 vs. 真心
在佛学中,“心”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含义,但最关键的是要区分 “妄心” 和 “真心”。
-
妄心 (Deluded Mind):也称作“识心”、“缘虑心”。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使用的这颗心。它的特点是:
- 攀缘外境:不断向外抓取,分别好坏、美丑、你我。
- 杂念纷飞:充满了思考、记忆、计划、情绪,永不停歇。
- 虚妄不实:它所认知的一切都基于分别、执着和错觉,如同梦境。
- 这颗心是“明心”所要明(照亮、看破)的对象。
-
真心 (True Mind):也称作“本心”、“如来藏心”、“菩提心”。它是众生本自具足的、超越染污的本来面目。它的特点是:
- 清净无染:不因外境而改变其清净本质。
- 灵明不昧:具有天然的了知和照见一切的能力。
- 如如不动:不随生灭来去的现象而动乱。
- 这颗心是“明心”所要明(发现、证悟)的目标。
所以,“明心”的过程,就是看破“妄心”的虚妄性,从而发现并回归“真心”的过程。
2. “真心”的本质就是“觉性”
现在我们来回答您的核心问题:这个“真心”是什么?
这个“真心”最核心、最本质的属性,就是“觉性”(Awareness 或 Consciousness in its purest form)。
- 这个“觉性”不是六识(眼识、耳识等)的分别之觉,而是本觉,是一种超越主体与客体对立的、纯粹的、能照之性。
- 它就像一面镜子,能清晰地照出万物(山河大地、喜怒哀乐),但镜子本身却如如不动,不留痕迹(空性)。
- 因此,“真心” = “本觉” = “觉性”。这些词在究竟意义上指向同一个东西,只是侧重点稍有不同:
- “真心” 强调其是我们的真实本体,区别于虚妄的识心。
- “本觉” 强调其是本自具足、不假修成的觉悟能力。
- “觉性” 强调其作为一种“觉知”的功能性属性。
一个核心的比喻:灯与光
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喻来完美诠释“心”、“性”、“觉”的关系:
- “心”(真心) 就像一盏灯的本体。
- “性”(佛性) 就像是这盏灯能发光的本性、属性。
- “觉”(觉性) 就是这盏灯实际发出的光芒。
灯(心) 之所以是灯,正是因为它拥有能发光(性) 的本质,并且实际在放出光明(觉)。你无法将灯、它的发光性和它发出的光分离开。
同样,我们的真心(本心) 之所以为“真”,正是因为它以佛性为体(空性),以觉性为用。三者一体,名虽有三,体性为一。
结论
因此,对于“明心见性 的心是觉性吗?”这个问题,最准确的回答是:
“明心”所要明的那个“真心”,其最核心的、能起作用的功能就是“觉性”。可以说,“真心”即是“觉性”之体,“觉性”即是“真心”之用,体用不二。
所以,是的,在终极意义上,“明心”就是去发现和证悟那个本来清净、能照万法的纯粹觉性。而“见性”就是同时彻见这个觉性本身也是空寂无生的(空性)。
“明心”与“见性”是一件事的两个侧面:从“能觉”的一面说,是“明心”;从“所显本体”的一面说,是“见性”。最终心性不二,能所双亡,才是真正的证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