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个主题,在不同的应用场景,有不同的作用。比如,你要做个自我介绍,给你5分钟是一种介绍方法,给你10分钟又是另一种介绍方法,台下的人群性质不同,说辞也是完全不一样。
所有这些,都基于一点,你每次的主题是要对谁说,真正目的是什么,想让观众或读者产生什么样的行为——简单记住你、让人觉得你对他有帮助(加微信)、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私下切磋)。
写了2个月的文章,主题从定的很随意,到开始有目的性的定,到发现原来定主题之前还有一项工作——思考主题的真正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表达一个观点、希望你买一本书、参与一场线下活动等等。以前我只会笼统的说,希望能帮助到读者,并没有做深入思考。
定目标,跟我们平时说话一样,见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首先要设定好场景,比如你是谁,对方是谁,明确你在这个场景下想要达到什么目标?
比如,你要找老板谈涨工资的事,这是一个表达场景。但每个人涨工资的初衷可能不一样,有的是希望真的立马涨20%;有的只是为了想让老板知道他对现在工作的不满;有的可能只是想让老板知道自己干的多拿得少,任劳任怨而已。
目标确定以后,下一步就是设定有观点的结论,也就是中心思想(主题)。平淡无奇的主题可能没多少人看,但经过包装过后的主题就不一样了,明确过目标后的主题又会更进一步。包装主题有三个基本原则:简单、准确、利益(从对方角度出发),这三者缺一不可。
有两个主题:一个是“90天突破英语!绝对保证!”,还有一个是“为英语付出太多?(点击见对策)”,前者点击率不到1%,后者点击率3.6%。对英语有学习兴趣的人,必然是看到第二个标题想点击进去,还有对策,吸引力就更大了。
同样在工作中,主题性会议标题起的很笼统,大家光看标题不知道会讲什么内容。讲课的人如果没有很好的条理性,不懂得“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讲到后来就是一团乱,下面听的人更是一头雾水。但会写作的人就不大会这样,很容易判断其说话的逻辑,优势明显就出来了。
写到这,其实想推荐一本书给你《结构思考力》。这本书我现在看到第二章,是一本对写作、演讲、汇报工作等及其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它教你以结构化的视角做思维训练。
经常看到有朋友在写文章的时候,非常容易的就把作者的写作思路给捋出来了,自己在写文章前也是架构全部搭好,然后逐步往里面填内容,看着我好生羡慕。羡慕之余,我才想起来自己在很多年前买的这本《结构思考力》,之前看从来没有做笔记,现在从头开始看,收获很大。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买来学习。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结构思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