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初二去外市研学了,校园里还剩下初三一百多号人。在这春意盎然、学业繁重的阶段,要说不羡慕学弟学妹们说走就走奔赴乐土是不可能的。昨晚我开始筹谋着怎么就“羡慕”一词,展开一场讨论。于是乎,有了这条朋友圈:
这是一条评论、点赞率极低的朋友圈。估计是生怕被我抓来交作业。
截止睡前,我收到以下几条评论:
还有早上发过来的:
也有私信交作业的:
非常感激这些小姐姐小哥哥,说出了我和很多人的心声。
更有诚心者,昨晚写了一篇1900多字的文章发给我了,当然也诚心地给我布置了任务——要有点评。接下来重点说说这个20岁的我曾经的学生。
当我早晨5点40分醒来看到这篇文章,窗外还是安静的,屋内有些许躁动,因为我们家哥俩已经醒了。我默默找了床边一角看完了全文,眼泪渐渐在眼眶里打转。我似乎又看到了当年那个努力的他,在分数排行榜上一步一步爬到顶尖的人。命运对他并不公平,我不忍触碰他的缺陷——截肢,可如果我不说,似乎无法让你们看到一个背负了更多艰辛的他。
他带着父母的各种担忧进入学校寄宿,目的是为了晚自习能继续听课。他很少跟我讲在寝室的情况,后来我才得知男生寝室并非风平浪静,他扛过来了。他的成绩越来越稳的时候,我跟他表达过担忧,我怕到了高中他的人际关系出现问题,因为站在山巅上的人往往是孤独的。
高中阶段我们联系得不多,但是高考分数出来之后,他赶紧来找我报喜,高出一本分数线近一百分。 在确定去哪里学医之前,他也曾纠结。再往后,我看到了一个日渐成熟的他。他“偷偷”看我在简书的文章,有共鸣之处就来找我聊天,聊着聊着,当年的青涩已经不再,在网络另一端的是一个有思想有见地的成年人。与他的交谈中,我也得知了他的近况。能够在大学里常年扎根自习室需要的不是一般的定力,需要抛却的诱惑太多。听他汇报上学期四门科目有三门是单科王,不得不感叹,学霸还是学霸,然而其中的艰难困苦又岂是“学霸”二字能概括。
如今,我担忧的人际关系早已不是问题,因为他身边不乏优秀的人。当年不谙世事的少年们,也不再是他的“仇人”。触动我泪点的,是他对过去那段记忆的描述——“那是一段空气中弥漫着花香的时光”。与过往握手言和,是最大的宽恕。
这周被中科院博士的论文致谢部分刷屏了,也读给了我现在的学生听。(这里也得说说这个毕业生,他看到的第一时间就发给我了,他太懂我对学生的担忧)其实,博士所经历的生活很多人想象不到,但是支撑着他走下去的便是“读书”二字,而毕业学生给我的这篇文章,跟初三学生的生活很贴近,用在班上,可能更加有力。他是我曾经的骄傲,也是如今很多人的骄傲,如果他有什么秘诀,那一定是勤能补拙。愿有人在觉得累了乏了倦了的时候,想想一个过来人向你们诉说的那些遗憾,别让这些遗憾也变成你的。
最后,羡慕意味着缺失,但不代表永远不会拥有。羡慕也不一定完全代表缺失,比如,我羡慕那些上了12个月班可以享受年假的人,毕竟我们这种上几个月班就放寒暑假的人是体会不到那种快乐的。羡慕如果能成为追求美好的动力,我希望人人有之。
在办公室跟同事讨论起这个话题,揭开一段封尘的过往,才知晓每一个阶段都会有当前阶段的不易,每一个云淡风轻背后都有很多弯弯绕绕,庆幸很多人走了出来。成功的路上艰难坎坷繁多,徒羡他人到达终点,不如奋勇往前迈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