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课要指导诵读
——听郭静静老师《白杨礼赞》有感
青春语文把语文把课堂分为“语用型、主题型、写作型、诵读型、思辨型、积累型、跳板型”等七种课型。
本周四的教研活动,全校语文老师听了郭静静老师的《白杨礼赞》。郭老师的教学设计板块清晰,重点突出,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属于典型的“诵读型”课。她的课堂整理呈现如下:
跳读整篇,把握感情;
选读几句,理解内容;
聚焦一段,感悟主题。
整节课以“读”为线索,为手段,为抓手,引导学生把握“礼赞”的感情,理解“不平凡”的内容,感悟“象征”手法在主题表现上的作用。朗朗的读书声贯穿整个课堂,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读中积累,读中提升,清新而优雅,诗意而美好。这是年轻人的朝气,也是年轻人的勇气。
在评课的过程中,老师们给予了郭老师很高的评价,我也深以为然,但细思起来,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是的,整个课堂缺少对“读”的沉淀,缺少对“读”的落实。余映潮老师说,教学创意的创新要讲究“新”“简”“活”“实”,我觉得郭老师的课“新”“简”“活”都做得不错,唯一不足的就是“实”字落实不够——缺少对学生“读”的指导,在诵读上没有让学生有真正的收获。
每每读到一处,郭老师不是没有任何要求,就是空洞地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至于如何读,读出怎样的味道,老师缺乏指导。
以课堂最后一环节“聚焦一段,感悟主题”为例,我想谈谈自己对这一段朗读的理解。
课文第7段,是全文的一个最核心的段落。它由树及人,由树及神,欲扬先抑,比喻排比,句意逐层深入,文气逐渐升腾,感情逐步升温,最后喷薄欲出,深刻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一段的诵读,既有对前面白杨树外形的关照,也有对外形中品质的体悟,更有象征意义的自然生成。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1.读出重音,凸显品质。
在朗读中,处理好重音能够使语意表述更准确,使情感表达更鲜明。在《白杨礼赞》这篇文章中,“礼赞”是一条特别明晰的情感线索,文章第七段更是把这种情感推向了一个高潮,作者直接用了大量的形容词来表达对白杨树的赞美,表达对北方军民的赞美,表达对中华精神的赞美。“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傲然挺立”“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纵横决荡”……这些词语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甚至,还有“只是”“至少”“到处”“竟一点”“更远一点”“宛然”等词语里,都包含着强烈的“礼赞”之情。如果,再朗读的过程中,把这些词语处理成重音,重点强调,语意一定更鲜明,情感一定更浓烈。
2.读好语势,体会感情。
语势,是指根据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有声语言中语句发展或行进的趋向和态势,包括声音强弱、高低、长短等。
也许这样的表达太专业,太空洞了。但放在文章中,应该会好理解一些。这一段文字的后半部分,用了一组排比反问句。恰当地运用排比能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反问句的作用是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 排比反问连用,使作者的感情表达更加激情澎湃,激动人心。
那就是说,在朗读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时候,每句结尾都应该是升调,每句的结尾都应该得到特别的强调。越往后读,语速应该越快,语调应该更高,感情应该更充沛。在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前后勾连,由树及人,由树及神,体会到作者强烈的赞美之情。
3.读清波澜,理解写法。
第七段除了反问排比的句式,作者还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能够很好的表达出作者充沛的感情,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这样,我们读这段文字就有了起伏,生了波澜。两个“没有”,一个“算不得”,都写出了白杨树不“婆娑”,无“虬枝”,缺少婀娜之美的特点,这是“抑”。这里应该也用“抑”的方式去读,语速宜慢,语调宜低,语气宜弱。“但是”,这是振聋发聩、震耳欲聋的一声巨响,要重读,给人精神为之一震的感觉,“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与挺拔”呼之欲出,重锤敲击,“伟丈夫”掷地有声。这里是一个小高潮,是一处“扬”,语速中快,语调要高,语气应强。稍顿,声音应缓和下来,仿佛要随着作者欣赏一幅白杨树与北方军民交相辉映的美好图画。在朗读处理上,这里也应“抑”,为后面汹涌澎湃的感情之潮做个铺垫,蓄积一下力量。紧接着,随着句式的特点,语速要逐渐加快,语气要逐步加强,语调要逐步加高,直到最后一句,声若洪钟,气壮山河,白杨树的真实形象在学生的声音中树立起来,白杨树的精神内涵在学生的心胸里纵横激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在学生的脑海中成为永恒。
这样,抑扬交错,波澜迭生,学生对欲扬先抑、象征、反问排比等等作者运用的各种文学手段,便会在诵读中理解,吸纳,融化。
在课堂呈现上,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每一次朗读的重点用符号或者不同颜色的字体加以标注,然后教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诵读训练、提升。
总而言之,诵读课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诵读的指导。
也许,这样的诵读指导过于理想化了。但我想,只要我们有诵读课型的意识,有指导学生诵读的意识,我们就会在五彩斑斓的语文世界里,看到更加绚丽、更加迷人、更加诗意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