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百家争鸣,尤其语文教学,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诗意语文”“正道语文”“本色语文”“生态语文”,诸此等等,犹如市场上众多的饮料,加多宝,王老吉,红牛,雪碧,优乐美等,口味各异,各有神通。在这争芳斗艳之中,吴非老师犹如教育界的一股清流,清澈平淡,意蕴深远。刚看完他的著作《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感慨颇多。书中文字,没有标新立异的标签,没有故弄玄虚的理论,只是用常情和常理构成的常识,却让人深表敬佩。
常情
“我认为中国教育最需要的是人道精神,要通过教育唤醒人,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觉醒,教师有自省意识,教师首先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才有可能唤醒别人,才能面对有生命的课堂,教学才有可能发生。”
简而言之,教师只有具有人之常情,才能具有教学的人文基础。正如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强调的那样,“好老师形成的联系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人类自身中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心灵”。但,现实中的各种培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各种“绝招”“兵法”“秘籍”等技术层面的提升。在教师的培训会上,主讲的专家,上面讲着要用各种科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下面的受训老师却听得昏昏欲睡痛不欲生。在课堂上,如果一个老师,只知道技术性的讲课说题,枯燥无味的教学,麻木不仁的心灵,即使掌握众多的绝招,又怎能提高职业素养呢?
人之常情,是指自己要相信自己说的东西。你不能一边说要培养公民意识,一边打击报复举报的学生;一边说要为学生终生负责,一边为了成绩不择手段;一边让学生师法圣贤,一边为了自己的名利无所不用其极。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心理是敏感的,你的言行将会给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奠定难以估量的影响。
吴非老师在指导学生“市容队没收小贩货物是否合理”辩论时,被学校要求同时辅导两个队,一个是他自己所任教的担任正方的高一年级,一个是自己不任教的担任反方的高二年级。出乎高二年级学生意料的是,吴老师这时胳膊肘向外拐,认真帮起了高二年级,并且坦然的说,我希望你们赢得胜利。这件事上,吴老师超越了辩论的技术层面和所教年级的情感归属,和自己的良知站在了一起。吴老师说:我不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丧失起码的人性,无论在课堂里还是赛场上。
这件事虽小,但是可以看出吴老师在守护常情上展现的勇气和品质。
遵循常情,不需口号喊得惊天动地,只需要在你的课堂上,在你的生活中,不要说,不要做违背自己良知的,不符合自己心理体验的话和事。
常理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谓常理,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但是,在现实中,由于急功近利的短视,让人忘记了初衷。吴非老师的文章,没有那么多佶屈聱牙故弄玄虚的理论,没有剑拔弩张文采飞扬的语言,而是心平气和,娓娓道来,从容说理。
对一些不接地气的大学教授是这样批评的:“你去中小学“考察”“调研”,往往只为论文或课题中的某个判断找些依据或“案例”,想让教师用你的设想去上课,为理论找点支撑。可是,如果专家们都想在中小学课堂上看到自己的那套理论“生根、开花、结果”,那么中小学的课堂时间岂不是要成私家园地?”
对一些高效课堂的批评:既然每节课都如此“有效”,甚至“高效”,那为什么贵校课时不但未减,反而有所增加?。。。。。。如果省下的时间给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了,让他们去社会实践了,让他们去野营了,或者,让他们去劳动了,甚至,用于给他们增加睡眠了——那样的高效,可能有价值。如果一节顶三节,学校把省下的两节拿来“训练”,做题,考试,以测验“高效”,这就是把课堂当成生死竞技场了。
还有对“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对公开课,对推门听课,对“低分政策”等等教育界司空常见的一些现象的批评都鞭辟入里,发人深省。这些批评,语言朴实,从实际出发,让我们这些基层教师从心里感觉到理解的温暖。不像有些所谓的专家,自认为真理在手,高高在上,老师们如果稍有微词,就是“猪脑子”就“不换脑子就换位子”。也不像某些名师,睥睨天下,唯我独尊,“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不做调查研究,下车伊始,就指手画脚,这样的批评充其量只会炫耀了自己的狂妄无知,只会增添别人对他的反感而已。
别人无不遗憾地说吴非老师,“教到退休,好像没搞出自己的东西”,但吴老师自己说,自己从没自惭形秽,至今“停留在常识阶段”,自己要“尊重学科的严肃性,始终与常识为友”。
看了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如同,行走在茫茫大漠,干渴难耐时,喝了一杯甘甜的清水,没有那么多口味,没有什么标签,但,真水无香,能让人心旷神怡,如沐春风!能让人在浮躁的现实中,静下心来,在以后的教学中,潜心关注一个一个的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让自己的心灵更加丰盈滋润,去幸福地享受这个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