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几千年来,他们勇敢地接过人类文明的火炬,将知识代代相传。
我的小时候是20世纪与21世纪的更迭,我犹记得老师告诉我们,我们是“跨世纪的祖国花朵”时,每个同学脸上无不自豪。
记忆中,老师们因为性格在讲台上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因自身素质在同学心中形成高高低低的形象,而当时的我们亦很是调皮,面对学识渊博上课风趣性格温和的老师,我们课上课下都会敬重地称“老师”,街上偶遇时会争先恐后地向老师问好;但对于那些很少拓展课外知识,只会死板讲课,动不动就打骂学生的老师,我们则会连名带姓称呼他,甚至送他绰号,当然,在街上远远望到便溜之大吉。
但这些老师们是有共通点的:知识结构相对完善,真正历经学而优的学业生涯,并且他们的教学真正是以传递知识为己任。上课时,所有的不快皆是由于学生中的捣蛋分子引起。经常,他们会在讲课中嘎然而止,怒气冲冲抓起教鞭,冲下讲台,冲向某位不听课的同学,爆揍几十秒,再匆匆回去赶课。我仍记得一位小学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得一席话:“你们上课好好听讲,积极发言,我们就会把学到的知识都讲出来,你们总是不听课不配合,就会干扰到我们的情绪,以至于我们就不想多讲,但是你们就少学了很多知识”。那时候的老师鞠躬尽瘁地传递着知识,一堂课便恨不得把毕生所学悉数相传,他们的用心良苦又有几个学生能懂?而对于学生的辜负,他们则以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回应着自己的心寒——责骂或者体罚。
那时候的教师,薪水低廉,工作繁重,他们不会暗示家长送礼,不会逼迫学生买资料,一副选择了知识就选择了清贫的坦然。他们总是干净朴素地出现在讲台上,对于穷人家的小孩,总是将学杂费用的上交期限一放再放。那时候的老师身上传递出来的精神和他们课堂上讲的德行是大致吻合的。年幼的我们将老师带给我们的东西植入了最初的人生观——知识是令人崇尚的。
那时候,教师身份是择偶的一个重要因素。职业体面,行为高尚,知识结构完善,若能得此良偶,下一代便有了希望,能得到善于学习的基因,能得到优良的课后辅导和正确的引导教育,从而让人生从开端就步入正常轨道;教师知书达理,谦虚礼让,利于和谐家庭关系,为“家和万事兴”缔造基础。总之,教师是婚姻中炙手可热的抢手货。
进入21世纪后,经济的腾飞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丰盈的物质,物欲横流的社会下了,拜金主义像一群饥饿的巨蟒,吐着信子朝四面八方游动,原本纯洁的校园净土不可避免地被渗透了。
有些学生时代鄙视着学霸,排斥着学习的人在成年后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讲台,接过了人类文明的火把。这些历经金钱强大魔力的人开始拓展这片未开垦的土地:学生上课不听课?没关系,不会影响到我的工资;语重心长地劝学?没心情,等家长把丰厚的红包递过来再说吧;你家孩子成绩低?很正常啊,上课那么点时间那么多人,我怎么都顾及得过来?补课呀,按月交费,买题,去我指定书店。这时候的教师身份也是择偶的一个重要因素。职业体面,身在教育领域,孩子读书好找关系;工资高,回报高,物质生活有保证。总之,教师依然是婚姻中炙手可热的抢手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