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育咨询工作的几年间,接触过形形色色的学员、客户,我发现很多心智不全的人,并非智商低下或者有什么心理疾病,他们只是缺乏三种思维意识:
1, “自我觉察”的意识 (如何看待自己)
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常思己过。
在生活、职场中,对自己保有客观的反思会使你更接近智慧。
所为“反思”,就是反过来思考、“回头”看自己。
仿佛在你的头顶前有一个 “悬浮的注意力”,一个更加公正、理性的“你”,对自己的所思、所讲、所为做出客观评价。
开始自我觉察,就要多扪心自问一连串的“为什么”
我刚才为什么那样说(做)?
我为什么会不屑?
我为什么会愤怒?
我为什么会对此感到厌烦?
我在保护什么利益?
如果我是对方会是什么感受?
开始保持“自我觉察”,发起一场内心的对话,很多“为什么”穷追不舍问到最后,都会发现是自己人性的弱点在作祟:自私、妒忌、安全感、懒惰。。。
你也许还会追溯到童年。
童年成长的环境带给你的影响,直到你发现一直带在自己身上的“模式”,你发现自己存在这样、那样的“模式”,有的模式你是从小用到大的,也许在小时候,那种“模式”帮助你获得了更多的认可、关注、安全,但是当你长大了,这种模式可能并不适应成人社会的互动方式。
你觉察了,看见了,接纳了,释怀了,自然就会“调整”到更好的状态。
2,保持 “好奇心”的意识。 (如何看待他人)
你不仅应该经常对自己发问,也同样要对外部世界发问。
没有好奇心的人没有活力,同时也容易陷入自己思维的死胡同。
在不干涉别人隐私的前提下,保持好奇心至少有两点好处:
1)好奇心是获取好感的有效法宝
我以前做销售,要跟很多客户做面谈,刚开始不知如何与陌生人快速建立信任,见面寒暄两句就聊产品,时间久了发现聊到最后很难痛快的成交,行话叫关单。
后来发现我并没有很好的理解客户需求,了解需求首先应该对客户保有好奇,我缺乏的正是一种“好奇心”
而保持好奇最重要的就是多询问客户感受,多问客户的想法。很多时候,成交的关键,不是你产品有多好,而是客户在和你倾诉了很多话语之后的情感信任。这时候你做销售就是听多说少,句句切中要点,客户不仅觉得你专业,还对你好感倍增。
提升一个高度,做销售和做人没太大区别,如果你需要获得互动关系,你就需要尽可能让别人感到“受关注”,感到“被看见”,多问别人“为什么这样?” 、“你觉得如何?”,“你是怎么想的?” 、“是什么原因。。。让你。。。?” 这些问题都会展示你在关注别人,让别人感受到“被看见”。
如果说这世界上最廉价却也最有效的馈赠是什么,就是赠予别人“存在感”。
2)好奇心能扩大你的认知地图
当你出于好奇询问对方感受、想法时,你不仅获得了一次对方的心里加分,同时你自身也了解到不同人的不同思维方式,你会有如下感受:“原来还有这样思考问题的!”。当你接触的人多了,你会总结出一些规律:“原来这类型的人都是这样思考问题的!”。
再久而久之,你甚至会因为一些细节,洞察出一系列的“因果关系”,从而使你对人、事、物的洞察力,有如“福尔摩斯” 的推理般精准。
曾经和一个新入班的男学员聊天,在一段balabala之后,我突然问他:
“你有女朋友吗?”
他说有。
我说:“你女朋友是不是短头发?”
他一下震惊了,忙问我怎么会知道这个的。。。
当然我并没见过他女朋友,只是推测出来的,我的洞察源于此类型的性格以及思维方式的人,如果交女友,很大概率会找个有点“个性的女汉子”,而“个性的女汉子”留短发的概率自然又是大大增加,而我直接说出这个结果,他自然会惊讶不已,当然本质上这只是个概率问题。
btw:这和打牌中的读(猜)牌是一个道理,读别人手中牌,读的是一个范围,一个概率,基于前期的种种事实逻辑而推理判断出一个最大的可能性。
请保持“好奇心”,哪怕是刻意的好奇。
3, 时刻关注“事实” 是什么的意识 (如何看待世界)
1959年,BBC采访问罗素时,最后问了他一个问题:“假如这段影片被1000年后的人所发现,您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罗素说:
“不管你是在研究什么事物,还是在思考任何观点,请只问你自己‘事实是什么’以及‘这些事实所证实的真理是什么’。永远不要让自己被自己所更愿意相信的,或者你认为人们相信了之后会对社会更加有益的东西所影响。只是简单地去审视,什么才是事实。”
视频:1959年,伯特兰·罗素寄语未来
我非常喜欢这段话,并以此来时刻警醒自己,我的所见是否就是事实?
关注事实真相,就是对是否已看到事物全貌保持怀疑,如果你开始具备这种思维意识,就具备了学会批判性思维的基础条件。
总而言之:愚者无疑,智者多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