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被熟人认出来,我就放心了
看到简书有很多人写日记,或者随便写写最近发生的事情,而且阅读量不高,我自己心里也放心了,放心自己不会被熟人认出来。
过年这一个多月,还是有很多收获的
过年回家不是一无是处,就像一个视频里说的,很多传统的东西都在老家里,尤其是家在越不发达的地区,传统的东西越保留的越完善,越全面。
从小就感叹时光流逝,对时间的感觉(敏感)还不错
我为什么相比很多学生,和父母交流的频率、深度都更深一些?因为我在初中的时候吧,那时候我偶然间看到一个老人送一个小孩上学,我就把我自己代入到那个老人那里去了,然后就留下了眼泪,也不是觉得他过的不幸或是怎样,就是单纯觉得时间流逝,青春不再的凄凉。
和这种感觉类似的,在我初中的时候,中午一觉睡到晚上。中午睡觉前,太阳像个快到中年的人,发散着强大能量的光芒。然而等我一觉起来,天已经暗了,只能看到一丝霞光,太阳已经变成了奄奄一息的老人,当时一股悲伤的感情涌上心头。还有小时候连续玩了很久很久游戏,窝在被子里哭,就是单纯觉得不想玩了,好烦。
和父母沟通多是因为:
话题说回和父母沟通上,(我说话有时有点发散思维,想起一出说一出),可能是高中的时候吧,我特别佩服我的同学,我觉得他们坚持到现在真的很不容易。然后又佩服那些成年人,觉得他们不管怎么说,都活过好几十个年头,经历了好多好多的事情,不管是顺利的还是不幸的,都很值得尊敬。
然后我就想啊,如果我是我爸妈,或者任意谁家的爸妈,我已经掌握了好多世界的规律,我很希望能够告诉孩子。于是当时的我好像还和我爸妈说,爸妈你们快把你们这几十年来经历的经验告诉我,哈哈,从那时起我就开始了解我爸妈的过往了。于是,之后我一直乐意和他们沟通交流,因为我觉得世间规则都是相通的,不论是发达的、不发达的地区,毕竟人性是相通的。
因为我有自己的世界法典,嘿嘿
关于世界规则,我刚才写到世界的规律这里想起来了,害怕自己忘记,就先写下来了。我小时候学历史和政治,会把学到的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而且会总结很多经验。我一直梦想着能够把自己的经验总结成一本法典,叫作**(我的名字)世界法典,你可以在里面查到任何东西,任何世间规律。其实,我现在写文章,写自己经历的,写自己的感悟,也正好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呢。而且有时候就是有关注你的人,他们能够支持你继续做下去,所以写书的时候才会感谢他们。
对于看过小说的感觉很麻木,喜欢看直接说事的
其实我是个不喜欢看书的人,怎么说呢,我喜欢实践,我喜欢体验,哈哈我是个体验派。我喜欢经历,关于总结呢,我做的也不是很好,往往全凭感觉。不喜欢看书,说明我不能很好从别人的规律中学习到东西。
但是我喜欢看“鸡汤”书,现在我知道了,其实根本不应该说什么鸡汤书之类的,或者,我之前认为的“鸡汤”书根本不是鸡汤书,那是真正的法典。而我很奇怪的是,为什么人们不直接把心里的想法写出来,而是要拐弯抹角地用散文,小说写出来。小说的故事,难道不是一种作者本身的映射么?艺术来源于生活嘛。
那些经典,什么时间是检验经典的唯一准则,比如《巴黎圣母院》,当时也没太看进去,只知道敲钟人很丑,吉普赛女郎?倒是完完整整看过《牧羊少年之旅》,emm,大概就讲了牧羊少年到处旅游,最后发现宝藏就在出发的那个树地下?好像有一种人穷极一生,发现最终的尽头竟和本源一致,这么说来,还挺有意义的,不过大概是我这个年龄段理解不到的状态了吧。我得经历过社会的这一轮才能体会到?反倒我喜欢直白的内容,倒也没有高低之分,不同的受众,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内容产生共鸣。
为什么读研?因为我觉得读书可以让我思考明白很多事情
我的一个优点是,喜欢思考问题,聪不聪明我不知道,但是多思考,很多问题也就有了自己的结果。在大学的时候,我在接水和爸爸打电话时,我就觉得那段时间思考明白了好多问题,但是我已经忘记我想明白的是什么了,哦我想起来了。
我想明白的是,人为什么努力,是为了幸福,可是我现在已经比很多人优秀了啊,即使不努力,出路也比好多人好了,为什么还要努力。我当时发现了一件事情,人是社会的人,社会中的人的幸福很取决于你在周围关系(现在明白了用圈子更准确)的地位。你越努力,进步的越快,以至于综合能力越强,在圈子里的地位就越高。你在圈子里有话语权,别人敬佩你,肯定你。当然当时的圈子就只是宿舍,当时宿舍我觉得有矛盾。
在哪个圈子生活,就能明白这个圈子的价值观,大家看重干什么
今年回来和姐姐聊天,圈子的目光又放大到学校了,关于学校女生择偶这件事,前几篇文章提到了。对我们再说回思考这里,那是我觉得我想读研究生,因为我想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很多事情,我想当我工作了我可能不会去思考一些事了,但其实并不是,只不过思考的不是同类的事情罢了。读书的人思考校园里的事,校园里的价值观,大家看重什么,步入社会的人思考那个领域的价值观,思考社会中大家看重什么。
高中、大学圈子的价值观,考虑要不要出国啊啊啊
其实,在一个地方待一段时间,就能明白那个地方的价值观,你所有的和人接触,所有的反馈,都能帮助你明白周围的人们看重什么。比如我的高中,大家就看重学习成绩好,你长得再美,浪不开。当然那时有很多同学的价值倾向明显比我们这些“卷王”进步,他们还有社交,表达(话剧,各种活动),也看吧,看谁聪明,学习不那么用功还能学好,那种人最受人追捧。到了大学,贯穿始终的是专业知识,对于我们这个专业,其次家里条件,经营经济的能力,社交的能力,长相,都看,多元化。所以其实有的时候还是想出国的,就和有名校情节一样,想看看国外的价值观是怎样的,男儿志在四方,还是想闯荡闯荡的,所以还是上点心吧,也算改善一下窘境,改善一下心情,只要善于思考,走在哪里都能学到很多。
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
另外,我高中时候的态度真的很好,非常善于发现并学习别人的优点,这让人进步,真的。我不应该错误归纳“鸡汤”,我不喜欢,也对我不利,请不要说什么什么是“鸡汤”,不要提这个概念,最好的方法是换一个词。方法论,这个高大上一些,好,我要多看看别人总结的方法论,从中学习运用到自己身上,尤其是心理上的谦虚,学习,不怕丢脸,这些要明确自己的想法。
说起来,和初恋分手的时候,看英语阅读都总能联想到和她的关系上,哈哈,也是挺惨一男的了。
今天就先写到这里了,现在就是玩游戏老是占用我思考的时间,找本方法论的书看得,肯定会有的。或者看看别人的经历,能更好的知道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