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茶文化这几年逐渐在国内流行起来。真假名媛抢着在五星级酒店或者高档的地标建筑物上拍照,打卡。仿佛用这种方式,她们离英国皇室可以更近一步。她们假假的笑容挂在同样假假的脸上,倒也毫无违和点。我只是怀疑,桌上摆着的精美糕点与茶具是否能掩饰她们对下午茶文化的一无所知。
中国的红茶大概在十七世纪,由茶商传到英国,并逐渐在皇宫贵族及上层社会流行开来。最早的下午茶是由第七任贝德福公爵夫人在1840年创造。根据当时的风尚,晚餐一般在8点才开始,所以午饭和晚饭中间间隔时间较长。公爵夫人于是命人在下午4点把茶,黄油面包和蛋糕送到她房间里吃。慢慢地,这成为了她的习惯,并开始邀请她的朋友一起来吃。
通常上层社会的女士会身着长裙,戴手套和帽子来品下午茶。下午茶包括三明治,英式奶油松饼,蛋糕和其他甜点。茶叶是精选的印度或锡兰红茶,茶具则是精致的中国古瓷茶杯。
当然了,我所怀念的英式下午茶与上面所描述的宫廷画般的场景毫不相干。想想十多年前,我在英国留学时,根本没有钱去买上好的红茶和精美的糕点。我所用的茶叶,是超市里买的大包装的袋泡红茶。杯子是各种社团活动免费领的马克杯。而糕点则是最便宜的消化饼干,或是超市里的临期蛋糕。
用电水壶做上一壶开水,然后倒进事先放好茶包的马克杯中。不消几分钟,开水变成了深棕色。这时再从冰箱里取出牛奶倒上一些,一杯简单的英式下午茶就诞生了。
虽然现在自己已经不是曾经的穷学生了,但是我仍旧喜欢袋泡茶。上海这几天气温逐渐下降,最适合来上一杯英式下午茶。在阴雨连绵的下午,坐在书桌前,边看书,边啜着微烫的奶茶,也别有一番情趣。
每次把凉丝丝的牛奶倒入滚烫的茶水里,我都要在心中惊讶,为什么它们的结合会如此的美丽?白色的牛奶会先潜入红棕色的茶水深处,一个不留神又翻上来,绽开成一朵朵绚烂的白花。当我拎起茶包,均匀搅拌时,奶与茶最终变成了温暖的奶茶色。即使没有喝进嘴里,单看这温润的颜色,便觉得暖了。温柔的奶躲进深沉的红茶里,为一个个清冷的下午带来一丝丝温暖。
每个清晨,我也会泡这样一杯奶茶。我喜欢唇齿之间这股暖流,它不仅唤醒了我的味蕾,也给空荡荡的胃送去一份宽慰。
关于奶茶应该把奶加进茶里,还是把茶放进奶里,似乎还有一些争论。当时学生宿舍里住着几个印度学生,我平时也喜欢和他们聊天。他们以一付毋庸置疑的态度告诉我,奶茶应该是把牛奶先放在锅里煮开,加一点白糖,最后再把茶包丢进去,一起煮。这样煮出来的茶才更加香醇。“他们英国人什么都不懂!”印度学生不屑地说道。这话里面多多少少带有一丝最后反抗的自尊。我不想引起什么民族争端,只是点头称是。但是事实证明他们这样做出的奶茶的确比英国人做的茶更香甜,但也更腻。我还是喜欢简简单单地把牛奶倒入茶里。
英国人关于下午茶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执着,甚至认为不管发生什么事,一杯热腾腾的奶茶都可以解决。在很多影视作品里,你也许会看到,在发生了不可思议的灾难后,英国人会用及其轻松的口吻询问:“Would you like cuppa tea?”(你要一杯茶吗?)是的,英国人对茶的态度,正如东北人对烧烤的态度。(没有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事。)
也许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无人可比的优越感。英国人似乎活得更加从容,潇洒和自由。人们不管手头上正在干着什么工作,下午茶的时间是雷打不动的。时间一到,大家像是被设定了程序的机器人,把手上的活一放,拎起自己的茶杯,享受他们的休闲时光。曾经就读的大学校园里有一条小路据说修了将近二十年,还没有完工。原因是工人每天十点开工,十二点吃饭,四点喝茶,五点下班,所以进度很慢。虽然这里面有夸张的成分,但英国人绝对不会有中国速度。
弹指一挥间,我最后一次去英国也是十年前了。不知道当时一起喝下午茶的小伙伴还好吗?宿舍里的印度学生是否已经如愿以偿地过上了他们梦想的生活。还有校园里的那条小路是不是终于在经历了一个个下午茶后完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