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欣传意原创文章——《伤逝》有感
《伤逝》是鲁迅在1925年创作的唯一一部以爱情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以此来反映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命运。本文仅从情感的角度来分析,表达我个人对婚恋的思考。
读《伤逝》,会有一种压抑的感觉,我还没看时好友就这样对我说。等阅读完毕之时,终于亲自体会到了这样的感觉。“寂静”和“空虚”这两个词在这篇短文中出现得很频繁,再联系文章基调,就有一种灰蒙蒙的感觉。看完小说之后,我首先在空间里发了这样一条总结性的感悟:
女性要思想独立,有自己的追求,不依附于对方。沉浸在小家庭的琐碎的生活中,很快就会变成一个目光短浅甚至庸俗的家庭主妇。精力倾注到家务里,一件小小的事情对于她来说都是大事,整天除了胡思乱想,也没有其他的提升。因此,不能为了盲目的爱而失去了自我,有追求才有魅力。
小说中,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可以说算是美好的。个性解放,婚恋自由。他们追求爱情是成功的,但他们两个人却是以悲剧收场。
看到小说中描写家人反对那一段,我们就会觉得很熟悉,因为我们在电影、电视剧里经常看到这样的桥段。文中有一句话出现了两次,令我印象深刻。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子君说这句话的时候,坚定态度,勇气可嘉,也正因为这样,他们才能冲破重重阻碍而结合。为了爱情,子君和她的父亲、叔叔闹开,涓生也和他的朋友绝交。他们在吉兆胡同创立了满怀希望的小小的家庭,同居的生活里看起来也很美好。
他们之间的爱情是纯真的,热烈的。子君对于涓生的言辞竟然像读熟了一般,她什么都记得,能够滔滔背诵,连涓生的举动她都能被她叙述得很细微。可见她对于涓生的用情之深,也说明她一直完全沉浸在对方的世界里。
人有时候还真是莫名其妙,一点极微末的小事情,便会受着很深的影响。这是很多女性经常遇到的情况,也许也包括我。现在的家庭主妇也是这样的吧,对于她们来说,家里的鸡皮蒜毛的事情也是大事,拿那些来烦老公只会被老公嫌弃。小说中的子君就是这样的例子。除了柴米油盐,将先前所知道的全都忘掉了,即使涓生提醒她,她也总是不改变。
以前恋爱的时候,还一起散步,一起读书,交流心得。而结婚之后,却不常有了。涓生觉得子君变了,变得颓废了,变得浅薄了,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勇往直前的她。这是因为他们之间没有了精神的交流,没有创造出新的生活或有意义的事情,也没有增添美好的回忆,而只会不停地提起过往,说都被说烂了,于是麻木了。
如果子君不是整天就知道煮饭,吃饭,喂鸡喂狗,如果她有自己的追求,便会更加有魅力,而不是令人厌烦。两个人在一起,应该是越来越好的状态。
自从涓生失业以后,他们的生活也变了。他们的生计成了问题。由于饭钱不够,油鸡和狗狗阿随也不能再饲养,生活一清净下来,子君便不知做何事,变得很颓唐,总觉得凄苦和无聊,也不大愿意开口聊天。虽然他们尝试用其他办法“来开一条新路”,但都没有走通。这使他们的爱情生活蒙上了阴影。
涓生孤身枯坐,回忆从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世界上并非没有为了奋斗者而开的活路;我也还未忘却翅子的扇动,虽然比先前已经颓唐得多……子君,她的勇气都失掉了,只为着阿随悲愤,为着做饭出神;然而奇怪的是倒也并不怎样瘦损……
结婚后,子君以为追求的目标达到了,便日渐沉浸在小家庭琐碎的生活中,不再要求自己上进,变成了一个目光短浅的甚至有些庸俗的家庭主妇,甘愿做靠丈夫养活的附属品。实际上,子君尚未得到真正的自由就停止了追求。
由于涓生跑到图书馆,冷落了子君,从而引起她的忧疑来,涓生只得也勉力谈笑,想给她一点慰藉。然而他的笑貌一上脸,话一出口,却即刻变为空虚,这空虚又即刻发生反响,回响到他的耳目里,变成一个难堪的恶毒的冷嘲。子君似乎也觉得的,从此便失掉了她往常的麻木似的镇静,虽然竭力掩饰,总还是时时露出忧疑的神色来。这是文中的描写。不知道读者们在看到这些的时候有没有一些感想。
很多的女性太容易失去自我,不是忙于家务就是胡爱思乱想,于是容易猜忌。我想,如果自己的生活过得充实了,也不会有那么闲心思去猜想吧。最好的状态就是两个人一起走,才能越走越长远。
涓生为了子君可以无须顾虑,勇往直前,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而说了实话,说他已经不再爱她。其实他只是想让子君可以像以前那样做好自己,不要失去自我。
我认为涓生喜欢的是以前的子君,而不是结婚同居后的子君。软弱而自私的涓生在感受到婚后生活的平庸和生活的压迫时,只想着“救出自己”,并自欺欺人地把抛弃子君作为自己“向着新的生活跨出去”的第一步,结果是导致了子君的死亡,而他自己也并未真的跨入新的生活,整日在悔恨与悲哀中消磨着生命。
子君是怎么死的,在小说里并没有说到。放在当时的社会里,大概是说,虽然那时候可以个性解放,婚恋自由,但是,社会并没有真的完全解放,所以他们是悲剧的结局。原先说的那种压抑感也就不言而喻了。
【小结】
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即使是进入了婚姻也一样。首先是自我的保持与更新,其次是俩人一起成长,一起进步。若其中一方后退或原地打转,参差不齐,则容易产生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