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组织的新教师培训,于今天开始。
从框架构想,到菜单落地,我都是思考者和执行者,也是见证者,更应该是评价者。所以,站在一个反思者的角度,来写一写我的培训偶得。
破冰环节,一个小时,梅老师主持。
这个任务是十多天前就给了她,她很尽心尽力。前天发给我她的设计,就是两个环节,但能达到破冰的目的。活动进行了一会儿,我才发现我完全应该做一个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因为那个活动其实很有意思。
活动名称叫“宾果”,每人一张表格,上面罗列了25个特征:没有结婚、喜欢睡午觉、非成都本地人、喜欢运动、手机没有下载抖音等,先让老师们拿着表格去互相询问,在符合特征的框下写名字,每个人的名字最多写两次,就预示着至少需要去认识十三名老师。接着,主持人随机抽号,抽到的老师做自我介绍,其他老师在自己的表格里打√,哪位老师的表格里的√最先连成三条横线,谁就胜利。说这个活动很有意思,是因为它是逼迫大家以一个主动的态度参与,而自我介绍环节又让老师们加深印象。老师们都很投入地参与,也笑声连连。最终,每位老师都做了自我介绍,大家做到了相互认识。
接着是宋校长主讲:走进学校。
宋校长主讲完毕,我问参培老师,在之前有做过预想宋校长的主讲方式的,和实际的方式有出入的举手,30位老师举手的有25位左右。可想而知,宋校长这样的培训,那一定是颠覆了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校长培训。
传统意义上的培训是什么样子呢?准备好精美的ppt,或者至少准备一段视频资料,介绍学校的方方面面,当然以制度和成绩为主,就是明确地告诉你:我们的学校是个什么样子,我们需要你做些什么。
而宋校长没有一张PPT,全程以“问题-思考-分享”为基本单元,让参培老师不能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而是要做一个“安静的会思考的分享者”。
第一个问题:学校初印象,板书关键词。
思考,然后分小组板书,分小组进行全班分享,其他老师可以补充。
四块黑板都写满了老师们的思考。老师们的分享都带着自己的理解,来过学校的,没有来过的,都对学校有自己的认识,所以大大方方地分享,做得很好。
第二个问题:小组讨论——在众多关键词中,如果只让你只挑6个,你会怎么挑?
仍然是思考,小组讨论,然后是全班分享。
对于一所学校的认识,每个小组都表达自己的理解。
最后宋校总结,她从中挑出了这几个词语:灵魂、可能、专业、发展、团队、创新。
学校有灵魂,教师有灵魂,学生有灵魂,这个魂一定是指一个人的信仰,这种信仰又如何与自己的生活发生链接。她特别追问大家:为什么学生一定也要灵魂?是啊,我们一般都会觉得大人才有灵魂,而小孩子要有什么灵魂呢?也许让我来讲,小孩子的灵魂就在于他的心性能否安定,他是安静的,沉稳的,做事有自己想法的吧。
我一直很喜欢“可能”这个词语。相信可能,就像相信岁月,相信种子一样。我们的办学理念里面也有一个“可能”,这是一样的含义。事情是朝着开放的结局,而不是有着既定的封闭的路线往前走,我们需要这样一种思维。
专业这个词语毋庸多说,不管哪个行业都需要专业。教师专业那是一个相当大的话题,我们可以细细去思考。
发展,或者说叫生长,这样的状态是每个人都喜欢的。因为这样的状态,所有的一切都是活泼泼的,都是有灵气的,都是向上的,所谓“花未全开月未圆”的境界!
团队,从我进到这个学校开始我们就在强调团队。一个人只有有了团队意识,才能格局越来越大,才不会有那些“下层气质”。
创新,这是站在我们学校所处的环境来说的。我们是高新区,唯高唯新,才能立于前列,这是对每一个高新人的要求。
宋校说,当然也不只这六个词语。
结束时,让大家谈感想。可能大家都还沉浸在这些思考里,这些分享里,所以只能用沉默来表达,当然我也期待在后续的培训心得里看到大家的思考。
这就是我今天的偶得,其实哪里是偶得呢?是必得,说偶得要舒服一些。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