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

为什么我要参加#宇宙公民高效阅读蜕变️️营呢?

第1次打开梅校长的视频,就觉得这个女人不一般。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她这样子毫无拘束的洒脱地大笑? 再次被她圈粉是在直播间看她口若悬河口吐莲花,让我毫不犹豫拍下了这个课程。原因很简单,我要上她的课,我要成为她这样子的女人,她就是我的对标。

今天是开营第四天。说说我这几天的变化吧。

第一。人生的目标变得清晰和明朗。在今天之前,我甚至都不确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的前半辈子也许只是知道要努力要拼搏,要积极向上,用双手创造财富,靠自己努力过上好日子,可是对于我真正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从来没有思考过。

经过这段时间跟梅校长和宇宙公民的社群朋友们相处,我感觉我非常荣幸能够成为宇宙公民的一份子,带着这个信念,带着这个使命感。去赋能全球更多的女性。有朝一日也能够跟着梅校长一起走上联合国演讲台。有着自己的power talk。一拿起话筒,就能征服世界。用我的生命去影响更多的女性,这就是我的人生目标。

而目标是一定要清晰化,要细分从一生的目标到10年目标到一年目标到每个季度的目标,到每个月每一周每一天都应该有它的目标,每一秒都应该有每一秒的使命,所以我给自己今年定的目标视频号粉丝达到10万,经销商团队扩张到300多人,会员增长到15,000人。每天要读一本书,每天感恩三个人物,每天冥想半小时,建立自己的感恩生态圈。

第二个变化。开始每日输出文章。出国20多年,我的中文其实已经退化了很多。看中文书中文字都比较费劲,更不要说去写。最近因为要做视频号开始写文案把中文又稍微捡了一些回来,但还是远远不够。所以这次参加训练营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昨天的思维导图课程一度听的很崩溃。但是学习如果不会输出,不会复盘,不去分享,不转化成为自己的语言那就等于0,这就是赤裸裸的事实。为什么我们看了那么多书,听了那么多的课,可是好像大脑里面依然是一片空白,想要分享的时候却说不出来。所以逐渐锻炼与提炼语言的精确度跟颗粒度,需要自己有非常完整的知识体系。从现在开始,我就在搭建这个知识体系。这几天学会了人生第1个思维导图。开通了第1篇简书,写了第1个石墨笔记。相信一年后的我,说不定也能成为一个公众号达人呢。

第三。思维方式的变化

这几天我也学会了living is giving,人活着就是给予,不求回报。我也学会了情绪自由才是人生最高级的自由,财富自由并不能给我带来真正的快乐。以前我的人生多数时候处于被动状态,现在开始,我要懂得主动掌控我的人生,通过掌控我的情绪开始。而冥想就是改变人生的开始。梅校长的冥想导语让人平静笃定充满喜悦与感恩。当我一看手机各种信息爆炸不自主地肩膀僵硬头脑发麻滴时候。选择去冥想。

今日阅读的书本是《被讨厌的勇气》

这本书有三个点是让我彻底颠覆了以往的认知

第一,原因论和目的论。

虽然在很多人眼里我是个人生赢家,长相漂亮,高等学府学历和非常拿得出手的优秀履历。可曾想,我底子里还是有深深的自卑感和不自信过,过于在意他人的眼光,没有安全感,情绪特别容易受外界影响。我总是在向外找原因,而从来没有深刻的向内寻求。我把这些都归咎于原生家庭给我带来的创伤和影响。

而阿德勒理论提出,如果一味的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靠原因去解释,那就会陷入决定论。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有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无法改变。阿德勒的心理学考虑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制造出不安或者恐惧之类的情绪。这就是原因论和目的论的区别所在。

弗洛伊德的心理创伤学说过去心灵所受的伤害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祸首,而阿德勒却说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我们给过去的生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就直接决定了我们的人生,人生不是别人赋予的,而是自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这一个理论敲醒了我,是我一直赋予原生家庭这个罪魁祸首 而把一切罪过推给它,选择了让它持续不断影响我的生活。

第二,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文中提到母亲跟女儿争吵,接了个电话回来母亲又恢复愤怒,这说明愤怒其实是可收可放的一个手段而已。不是因为怒而发雷霆,只是为了让女儿听自己的话才采取了愤怒这种感情。而这正不是我时时用在女儿身上的吗?当他们不听话的时候,我本来可以采取更加温柔,需要更多时间的去细心解释,但是我却采取了这种快捷简单粗暴的方法。而归结为是她们惹怒了我。

这也是目的论,愤怒是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

第三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幸福即贡献感。

能够真正拥有贡献感,不再需要他人的认可。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到我对别人有用时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幸福就是贡献感 living is giving

给予大于索取,给予不求回报,不求别人认可。

所以从现在开始,多给予,少索取。即便对于爱人,孩子,父母,都不要索取,无条件给予。

2021.4.27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