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网上将《银河补习班》这部电影看完,挺喜欢看邓超的电影,他出演的电影逗比元素满满,可能我深受《跑男》影响。
往豆瓣评论上一扫,差评满满,这段演的不对,那段又是老生常谈的戏份,简直又臭又长。
可是你曾关心过这部电影的制作人们都抱着什么样的想法来制作电影的?或许都不曾思考为什么这部电影的名字那么取,却装作一个影视界的大咖,尖锐的指出电影出现的问题而不留下修改方案,或是留下长篇累牍的修改意见,却净是些废话
电影所传播出来的观念,被人们接收到,其实这部电影就已经做得很不得错了,有很多电影看完之后,没有那一段让自己感到眼前一亮,这样的电影就很容易被人们遗忘,甚至看了两个小时,连名字都不知道。
《银河补习班》,父亲马皓文给儿子马飞做的补习班。不管是90年代,还是现在,中国普遍实行应试教育。但是不管所处年代如何,总会有一些像马皓文一样的教育方式。
儿子说想看展就带他去看展,一下给他请一两个月的假。
把儿子的习题集和课外辅导书都扔了,用自己的方式帮他学习。
鼓励儿子不要按照老师要求的标准去写作文,只要写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情就好了。
特立独行的背后,是这些爸爸对教育的另一种尝试。
是想尽办法让孩子找到自己最大的兴趣,为这个兴趣付出所有的努力。
是让孩子永远不要停止思考,遇到困难第一时间寻找解决的办法。
是让孩子爱上学习这件事本身,把它变成终生的乐趣,而不是考试结束了,就把书都撕了。
是让孩子明白那些数理化公式的意义,明白“草色遥看近却无”、“天街小雨润如酥”这些诗句究竟美在哪儿,把对自己有用的记在心里一辈子,而不是毕业了就忘了。
也许不是百分百正确,也许不容易复制,也许有很大的风险,但这个方向并没有问题。
换一种方法,可能会教出更听话、更懂事、成绩更好更讨老师喜欢的孩子,但那些听话乖巧的孩子,有多少牺牲了自我,这一点,我们难道不是最清楚吗?
影片中父子都曾用手电筒照着彼此回家的路,小时候的马文,对着天上,坚定不移的相信父亲会有天可以坐着飞船飞回来;步入老年的父亲,摇着手中的手电筒,同样坚定不移的相信儿子会坐着宇宙飞船回来。
在父亲面前,我们一直是个孩子,直到有一天,看着父亲就像看着儿时的自己,才知道自己真的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