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看到有人转发了元宵节的诗词。那著名的“众里寻你千百度,你怎么总是在灯火阑珊处”,让人想起古时元宵节,俊男靓女邂逅的浪漫镜头,好像那个大明宫词拍的吧?还有,儿时元宵节,夜里放烟花、提着纸扎的灯笼,跑来跑去的欢乐场景。
如今,在北京,我是觉得,元宵节挺没劲的。说是节日,与春节同样古老,却既不像春节那样专门放假,也不像春节那样一家团圆。甚至可以说,基本上是一家人分开或者分别的日子。上班的,早早就离开父老乡亲,返回北上广深,开班了。上学的,再赖也就是赖过今晚,也基本上是坐上那火车,奔赴祖国大江南北,回学校报到了。
就算是没有人在外工作,没有人在外读书,折腾了十几天的过年了,谁还有热乎劲过节?这年月,连烟花都没法放了,勉强搞些花灯、猜个几个灯谜、煮一锅元宵,想着法子搞出些动静,也就算是把这节过完了。即便是央视精心准备的元宵节晚会,也从来不是一个让人期待,或者值得讨论一下看还是不看的节目。
早晨上班起床迟了。我急匆匆冲出楼道的时候,看到了齐齐整整铺满楼前路面的一层薄而柔的雪,像面袋子破了个大口子撒了一地的白面。
春雪,太浅太弱,踩在上面完全没有嘎吱嘎吱的韧劲,不像大冬天的鹅毛大雪又硬又厚,带响儿带劲儿。有带着孩子的成年人,昂扬着脖子,双手擎着圣旨一样的手机,一动不动,拍挂在树上那一串红灯笼。灯笼都戴上了小白帽,是这柔弱的雪,努了一整夜的力织成的。
说这雪太弱是没有错的,禁不住粗笨的车轮子碾过来压过去。当我在单位附近下车的时候,路面上已经像是刚下过了一场雨,全是水汤汤,毫无雪的影子。不过,感觉很好的是,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子似有似无春天就要来的气味。此时,我像是地震到来前躁动不安的鸡鸭牛羊,或者夏天雷雨来临前的忙着搬家的蚂蚁或者盘旋低飞的蜻蜓,发展出动物灵敏的感知力,抓到了春的讯息。
故宫元宵节要搞些名堂,好几天前就在宣传。天一擦黑,就有人在朋友圈发官宣的照片了,不觉得惊艳,然后不停有人发,多了就有些腻味。
这一年间,关于故宫的事儿挺多。
春节前,北京卫视做了一个叫做《上新了,故宫》的电视文化节目,从历史到现实,从人物到文物,全方位介绍故宫,还找了不少嘉宾来参与,又做游戏又演戏的,但也没感觉多大名堂。还听说故宫开了个角楼咖啡。故宫终于又有咖啡店了。不禁想起前些年,那个能代表亚洲的央视主持人,打着捍卫国粹的旗号,成功将星巴克赶出故宫的故事。
前几天,北京城终于下了这个冬天第一场像样的雪。那些黄瓦红墙、庄严厚重的故宫大殿,还有那一年四季永远吸引着无数镜头的故宫角楼,再次集中曝光在朋友圈。曝的太多,就不新鲜了。就像包了十八层包装的中秋大月饼,烤得黄澄澄,好看,又圆又甜,顶多吃半块,就再也吃不下去。这两天,微信朋友圈还很应景地流行起故宫掌门人单院长的故事。太长,没看完。又是一个历数主人公艰难困苦大获成功的创业故事,竟然没有兴趣读下去。
今天,微信里,依然有人借机发着节日祝福语。年才过,又发祝福语,还是腻。
这样的感觉,也许是年龄的缘故。
晚上离开单位回家,横穿太平桥大街,去赶灵境胡同的地铁。等绿灯的空,我看到马路中间的安全岛中有人,直挺着身子,又是昂扬着脖子,双手擎着圣旨一样的手机,向着天空的方向。浑然专注的那个劲头,就像是在苍茫无人的原野中,而不是车来车往夜凉如水的大街上。在拍什么呢?我也抬头,不远的夜空里,是一轮又圆又亮的月亮。
十五的月亮。很圆,清新又自然,比那些挂满了树的造作的大红灯笼,好看多了,不腻。灰沉沉的心,彷佛被月亮点着了火一般,生出一团欣喜,总有希望在。
年就这么过去了,春天总算也要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