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3日 星期六 天气:阴
-1-
半夜起来,我打开简书,看看昨天写的文章有没有回复,没错:被拒绝了。出门了,一阵风扫过,不禁打了个寒颤。本来打算在空隙时间再下一城,结果这凉水泼的索性熄了火。
注册简书账号前,虽比不上老江湖,但好歹和简书混了个脸熟。每当看到那些好文章,我思绪便开始纷飞:我也可以的。后面注册了简书账号,开始了我的写作。当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非残即凉,惨不忍睹。
我开始怀疑自己,重新仔细翻了翻自己写的文章,想起当时写起来时的自信满满,而现在读起来的味同爵蜡,顿感失落。
-2-
假设有这样两种知识商品:一种会标注你能在多久时间内掌握什么技能,而另一种只标注产品使用方法。你会选哪种?
换成是文章被拒之前,我肯定会选择第一种,那时,我就像磕了药,满脑子都想的是写好文章。这感觉一方面激发了我写文的欲望,但是从另外一方面,却无意中增加了我的焦虑感。
在文章被拒了后,我重新反思,趁着夜半头脑清晰,对自己的作文总结总结。
写好文章这件事,可以功利性的去做,通过刻意的技巧的增加,来获得文章质量的提升;也可以非功利性的去做,将自己对于生活,对于事物的感情融化于写作中,来获得质量的提升。
-3-
什么才算得上写好文章呢?
好文章得有自己的价值,情感,能够引起共鸣。
写文章,不是因为要练降龙十八掌,打遍天下无敌手;也不是因为要练葵花宝典,欲练此功必先自宫;而是为了能够与读者产生共鸣。写文章,不是按图索骥寻求读者,而是姜太公钓鱼有缘者共聚。真正的作者,不是那些故作高深,带着读者深山远道九十九拐的人;而是那些历经了万水千山后仍然可以给读者一叶扁舟的人。
好文章也需要有与读者特殊的沟通桥梁。
对于读者而言,和自己无关的事,人的反应总是很迟钝,而且感情的变化比较滞后,一篇文章能否使读者产生共鸣,让读者感同身受,关键是搭建文章与读者联通的桥梁。看过很多热搜文,通常这类文章都会利用当下的一件热门事件或者者热门话题做开头,当描述完事件或者话题后,作者会根据所面对的读者群体,进行不同的桥梁构建。举个例子:“我在吃饭”:当你看到这句话时肯定会没有波澜,因为我吃饭并没有关你什么事,所以我只能自嗨。但是当句子改为“我在吃你的饭”,我想你可能会产生好奇了,你在吃我的饭?为什么吃?当然,桥梁链接的稳固度建立在情绪调动的高低上,就好比将第二句话再改一下“我在吃着你妈妈送给我的饭”,这下估计你会心有不甘了。
好文章需要将自己的情感通畅无误地传输给读者。
一篇好的文章,是可持续的,连贯的。一篇文章即使有了情感,构建了与读者间的桥梁,但是如果输出的道路是拥堵的,不通畅连贯的,也会让文章变得索然无味。或许大家有这种感觉:在读一些好文章时,自己的想法是被作者牵着走的,来不及做思考,读完整篇文章是一气呵成,没有卡顿,而读那些乏味的文章时,或者背诵那些条条框框时,是非常吃力,甚至绝望的,例如背什么法律条规啊,还有学生背啥校纪校规,固然每一条都拥有价值,但是输送的过程是拥堵的,因此会觉得乏味。
在我文章被拒之后,我明白了:写文章需要的是感情的积淀,读者的共鸣,与沟通的顺畅。
-4-
夜已深了,周围也都安静了下去,能听到的只有自己内心的声音。
20世纪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曾说过: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照片不够好,那表示你还离得不够近。在简书写作的日子里,在文章被拒的日子里,我体会到要写好文章,先看清自己的内心,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文章写的不够好,那表示你离自己的内心还不够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