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位人物,他是历史上唯一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而没有争议的的儒家圣贤。我们希望通过课程,走进这位可以给予我们精神力量的大人物。
通过纪录片,我们将阳明的一生做了一个大浪漫的梳理,可以大致分为5个阶段——溺、困、悟、功、明。
1.溺
阳明在青少年的时候,有了“五溺”——“任侠之习”、“骑射之习”、“辞章之习”、“神仙之习”、“佛式之习”。看似王阳明在各个领域中不断飘转,并没有定住心来,或者说是“溺”于这五者,而没有专心去考科举。但是在这其中阳明并没有走偏——也就是我们现在语境中的“溺”,为什么,这要回到12岁时,他立下的志向——做圣贤。
对于儒家来说,当圣贤,并不只是懂得很多道理。而是“立己”“达人”两个维度。这也是为什么阳明去溺于任侠、骑射、辞章不算跑偏的原因——阳明做这些的背后是有更上位的方向的,也就是实现他的圣贤梦。
前三个领域,每一块阳明都走得非常深入,但是为何又转入了神仙和佛氏之习呢?主要的原因是在辞章之习中,虽然阳明能够写出华丽的句子,但是越往后走他就越发现,这样的辞章并不能让它离圣贤更近一步。加上阳明本来身体就不好,所以决定学习神仙和佛,来静心养性。
阳明之所以最后又跳出了佛和神仙,是因为他意识到了亲情的不可分割。其实阳明“做神仙”已经到达了一定境界,但是如果这样,就意味着要割弃亲情与家庭。这是阳明不能做出的选择,所以最终他还是以儒家为大方向。
这就是阳明的“五溺”,我觉得这其中能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也就是说,有梦想的青年一定要去“溺”,但为何而“溺”,是一定要想清楚的。如果“溺”的背后有一个方向在引领,那么所有的“溺”都是必须,而不是跑偏。
2.困
第二个阶段是“困”,阳明因为帮反对宦官刘瑾的戴铣说了话,被投入锦衣卫大牢,打了40廷杖,之后竟然奇迹的捡回一条命,被贬到了贵州龙场。其实在阳明说话之前,他就已经意识到这可能引起大祸。阳明不怕死,当然,也不会被后边到来的一系列磨难所“困”,那么,他被什么所“困”呢?
阳明不怕死,但是死有没有意义却是他必须要问的。死了国家能够改变吗?死了就可以成为圣贤吗?这才是阳明所困的,也就是说,困住阳明的,不是死,而是没有意义,不知道价值的死。
3.悟
在大落之后,阳明经历了大起,也就是龙场悟道。
阳明在龙场以最接近死亡的方式,去参悟死亡。当一个人没有擦亮本心的时候,就是一个活死人。最终,阳明悟出了“心即理”。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转变,在朱熹修的四书问世之后,读书人就一直在学习朱子注解过的儒家思想。朱熹强调一草一木中都含有天下之大道,可通过格物来悟到这些道理。或者说,朱熹强调向外求。当阳明提出“心即理”的时候,就完全与朱熹走上了相对的路。阳明强调理是在内心,每个人心中本来就有道,所以应该想内修,而不是想外求。
在提出“心即理”的第二年,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这也与朱熹有了很大的不同。朱熹很强调知的重要性,说先知后行,但是王阳明却强调“知行合一”,知和行只是逻辑的先后,而不是时间的先后。
而阳明也用自己的生命,不断验证“知行合一”。
4.功
接下来,到了阳明的第四个阶段——“功”。阳明顶着极大的风险,在没有得到诏书的情况下,平叛了宁王的谋反。这个过程中,阳明早年学习的内容就派上用场了,很快的镇压了叛乱,立下了功。
在此过程中,阳明也在讲学,一边打仗一边讲学。这两个事情看似是矛盾的,但是其实,两者都是在实行阳明的“心学”,或者说在“知行合一”。在此过程中,阳明提出了“致良知”,逐渐完善了“心学”,终把儒家思想推向了新的高峰。
5.明
最后一个阶段,是“明”。阳明晚年回乡讲学。但朝廷仍然召他平叛,虽然阳明病入膏肓,但是还是去了,在返回家乡的途中,死在了一条小船上。临终只留下了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从阳明自身讲,他已经没有遗憾了。他12岁立下了圣贤梦,用一生完成了自己的理想,这叫求仁得仁,当然就没有遗憾了。
但是从后人的角度讲,我们会有遗憾。因为阳明最终还是没有意识到,不管自己怎么努力,君王制度不改变,很多事情就无法改变。
阳明对于我最大的影响是他的志向。这让我更加明确,所有的探索,甚至所有的“溺”,都应该建立在一个生命的方向上边。这样,做的所有事情,都不会找不到意义,而是有着方向的引领。
我就要寻找我的生命意义,唯有这样,才能在临终说出——此心光明,亦复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