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的儿子。—百度百科
王阳明,一位来自于明朝的大儒,很多观点诸如“知行合一”“心即是理”“致良知”都是他所提。并且他的弟子们著有有一部《传习录》,包含了阳明的一生和阳明的贡献。要去了解他,那么阳明的一生究竟是怎样的?与我们的生活、当下有什么联系?
在此之前,我们先需要了解他与其朝代的客观因素。首先,截止到王阳明所处的明朝,中国文化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在商朝及之前,中国文化大都是由文化所支配,因为这是帝王的标志。而在西周之后,由于周公制礼作乐,宗法分封制出现。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比如越坏和百家争鸣的现象,而同时儒、士、道等思想派面对如此乱世相应出现,但是你敢相信吗?最后真正归于政统并体现效果的是法家,秦灭六国而统一,但是不久,法家伴随秦的暴政而消亡,同时在汉朝中期董仲舒与汉武帝联合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不久在东汉末年再次礼崩乐坏。之后的魏晋南北朝中,清谈玄学出道,同时佛教也登上中国的文化舞台。于是在之后所出现的隋唐王朝中,最兴盛的就是佛教。但在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大肆提倡古文运动,其实也就是儒学。我在后来的两宋中,儒学也非常欣赏,比如周冬雨装载朱熹等人,都相继继承、发展了儒学,朱熹更是有《朱熹理学》,并且修注了四书,提出了格物致知之说,理学学问更是统治江湖达到几百年。并且有“存天理而灭人欲”一语,很显然朱熹所说的天理在外,事实真就是如此吗?这可是与之前的孔孟之道仁心、四端等向内求它的道理完全不同,这对于阳明来说需要花心思搞清楚。
那么王阳明先生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其实自从夏朝开始禅让制结束之后,中国政治制度就开始了,长达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并且在此时间段有中华分封制过渡到皇帝制度。虽然中间历经三公九卿九品中正三省六部、二府等政治体系,最关键、掌握绝对权力的皇帝地位,还是没有人能撼动。但是其中有一个小插曲奠定了明朝读书人的命运。唐朝为什么灭亡,就是因为军阀割据、藩镇独大,因为武人而灭国。宋朝建国皇帝赵匡胤,本来也是一位武夫,在他黄袍加身之后,因为害怕有人会读取他的政治地位,其实就是行了杯酒释兵权,武人下位而主要使用文官治国。这就是著名的右文抑武。最后结果大家都知道,除了经济文化发达,军事方面一直被北方游牧民族压着打。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是草民出生,因为有前车之鉴,他也非常看不起的文人,并且在尚未后大肆屠杀文人。于是文人就在这个时代不被看中。并且明朝现在已经是中后期,由于过度中央集权(内阁制)再加上皇帝的无能,宦官把持朝政。如此国政,王阳明会如何面对?他又是如何在这种境界下习得“知行合一”“致良知”等道?
在他少年到青年时期,有“五溺”。分别是任侠,骑射,辞章,神仙,佛氏。或许很多人都听说过,他少年时期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做圣贤。那么圣贤到底是什么?根据之前所学,圣贤内外双修,在对外界修齐治平治国安邦的同时,自己的道德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曾曾超拔。前三溺显然就是王阳明的行动,圣贤的确需要具有任侠,骑射,辞章之特长。但这段时间内“换溺”在当时看来就是走偏的道路!同时阳明也找不到真正的成为圣贤的方向,于是心变得异常浮躁。于是便有了后面二溺,他去深山中,寻求高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想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但为了自己的圣贤梦,他也不可能一直这么静下去。
阳明依旧没有忘记自己的圣贤梦,虽然格竹格出了病,但是也在科举考试中考得了全国第10的成绩。在为官出仕的过程中,就遭遇了开头的那一幕,也遇到了为非作歹的宦官刘瑾。他作为一个六品官还直言进谏,于是遭遇了40廷杖、入锦衣卫大牢,被贬至贵州龙场的一系列事情。阳明经历之后,感到很“困”。那么阳明究竟困的是什么?首先我们要知道,他知不知这时候进谏没有作用,还会招来杀身之祸?很显然他是知道的,在当时宦官与皇帝联合处理掉了敢于进谏的大臣,不是杀和贬谪就是被迫同流合污,连远在南京的二府大臣进谏也没有任何作用。而他成为了真正敢于说话的人,因为自己有独一无二的圣贤梦。圣贤梦促使了他,最后换来的结果却是如此。可能结果并不重要,但他在进谏时并没有抱有侥幸心理,而是非常坚定。他肯定知道这不可能成功,但是结果所具有的意义并没有达到他的期待。没错,他找不到成为圣贤的方向,同时不知圣贤存在的意义。如果他选择退一步海阔天空,那就没有困,自然也没有了圣贤梦!
不管怎么说,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他寻了一处山洞,也就是“阳明小洞天”,在此悟道。他所悟出的道理为“心即是理”“知行合一”。道理都懂,那为什么他会悟出如此之道?面对当时的主流学派朱熹理学,他一开始选择的也是向外求道,比如少年时期的五溺。但是做了这么长时间,他并没有寻到真正的道。于是他可能会尝试向内求,于是就有了“心即是理”。当然也可能是他发现了道就在自己内心里,自己的本心就具有独特的、人之为人的人性。只有将这种道去活出来,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不然的话就会像射雕英雄传中的“活死人墓”。其实阳明当时已经可以看到功名利禄和一切磨难,就是无法参悟生死。而当他躺入石头棺材里时,就证明他已经看破了生死。他在类似死人的角度不断思考,终于在另一个世界悟出了道。而具体过程如何,将会在后期的人系统学习中再知。
他在龙场,以本能和心理上的折磨换得了精神上的佳肴,同时宁王朱程皓之乱也相继而至,他被安排为前线作战的将领,但在此同时他也没有放弃讲学,仍然在作战期间实行并且发展出了“致良知”的学说。那么在此,建功与讲学之间有冲突吗?在我看来是没有冲突的,因为两者都属于去达成圣贤梦的大道外推,安邦定国之余,讲学在俭省他人的同时也在提升内在的修炼,同时也证实了知行合一,说明知行没有逻辑上的先后之分,是一件事。
在平定内乱后,他也回到了家乡,并且度过了,六年讲学的时间。但是他的身体在衰老和旧疾复发的双重打磨下一日不如一日。结果他在身体病重时又被朝廷征召前往广西评判。在度过艰难的判断过程后返乡途中,自己的肺病已经让他做不起来,可能时日已经不多了。在他的弟子问他有什么遗言时,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从这句话中,大家听出了什么?在我看来这就是对于其人生追求意义和价值的体现,他在历经的评判建功都是对其呈现良知的过程,并且他这个过程中,他呈现出的光辉并且方向明确。他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圣贤梦,可能他此时已经不记得如此理想。因为我的心是光明的,我历经了层层超拔,不断洞察,所以没有任何遗憾。因为我就是在这个世界中独一无二的光,夜灯!求仁而得仁!那么他到底有没有遗憾呢?在我们看来可能会有一些,至少明朝的根本还是没有改变。但是他开了道统,融入了环境,洞察了人性,虽然没有到政统,去呈现出了独一无二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