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学期的第一个星期,我们就开始了阳明大课程。
阳明的存在不仅让儒学开创了一个新的学派,更是在历史上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贤之名。
那这样一个传奇般的存在,他的一生是怎样的呢?
我们要了解王阳明的学问与其他儒学有什么不同,就要先了解先前的儒学是怎么发展的。
首先在商朝出现了文字,在西周出现了周礼,之后到了春秋,周公制的礼乐,崩了,坏了,所以当时的孔子推行的就是:恢复周礼,推行仁政。
之后的战国时期是思想的大爆发时期,也就是百家争鸣。
到了汉朝的时候,汉武帝刘彻独尊儒术,但是这时候的儒学并不是孔子时期的儒学,而是已经刻板化的儒学。
到了唐朝时期,儒学又二次兴盛的起来。
之后到了宋朝,出现了朱熹理学,他集儒家之大成,此后,读书人读的都是经过朱熹评注的“四经”。
再后来就到了明朝,王阳明就诞生了,而他的诞生,让儒学从外到内发生了一个大转变。
在明朝,当时的读书人的命运并不是说一句话就要掉脑袋,但是他们的自主性却在下降。
那么我们回到王阳明。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是一个状元,所以当时他父亲让王阳明学习的都是儒家的书,想让他及第。但是这只是职业理想,也就是说,所有人都想要及第,成为状元。
但是当时的王阳明志向却不仅仅于此,他的志向是成为圣贤。事实证明,他的一生全部都在遵循他的梦想,换句话说,他少年立下的志向在他的一生中都并没有改变。
我们观看的纪录片,第一集提到了“溺”,也就是王阳明青少年时期的5个阶段:“任侠”,“骑射”,“辞章”,“神仙”,“佛氏”。
在这五个阶段中,前三个都偏向于外在,而后两个偏向于内在。
而成为圣贤,一个是在内,一个是在外,也就是我们说的立己达人。所以你会发现在他的“五溺”中,有内有外。因为立己之后要有达人的能力,所以你会发现,这五溺都是在为他的圣贤梦铺路。
到第二集“困”。
王阳明当时因为什么而困呢? 是因为精神上的困。
当时北京和南京各有一套班子,而在北京的刘瑾以及其他的七个宦官一手遮天,北京反对皇帝的官员已经被该杀的杀,该贬的贬,最后已经没有人站出来反对他们了。所以南京的戴铣站出来直言上疏,被弹劾,而王阳明这时候,站出来支持了戴铣。
在当时的背景之下,站出来无疑就是与刘瑾站反对面,而这样的下场,轻,就是则被廷杖;重,则就是直接砍头,甚至可能株连九族。
他难道没有想到吗?他当然想到了,但是他的圣贤梦却让他站了出来,并不是他想成为英雄,而是因为心中的道义。
不出所料,他被打了40廷杖,但是他却并没有死。
但与此同时,他的困也是在这40廷杖之后出现的。
他想要去成为圣贤,因为他的志向就是成为圣贤。所以他不惜搭上自己的性命,但是如果他被这40廷杖打死了,他就这样死去吗,这样死去会成为圣贤吗?这样死去有用吗,能够成事儿吗?
这就是阳明的困。
所以在第三集中,他去到了被贬谪的龙场,当时的龙场是一个贫瘠的地方,所以他们的生活是非常的简单朴素的。
但是阳明精神上的志向却可以让他安贫乐道,所以那时候的贫困生活并不足以让他困。相反他在那里盖了一个茅草屋之后,从茅草屋搬到了石洞中。
而让我们惊讶的是在那个石洞里,他睡的并不是床而是“棺材”。因为他说他要参悟生死,他要明白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所以在那里他悟出了“心即理”,他明白了,理在内而不在外,这个内就是自己的内心,而并不是外在的形式。也就是从朱子的格物致知到自己的心即理。
之后他又在贵阳书院讲学时悟到了“知行合一”,也就是你知道之后要行出来,不然你其实和不知道没什么两样。
后来,阳明平叛宁王。这个事件,阳明差点死掉。
因为当时他去平判宁王之乱并不是得到了皇帝诏令去的,而是在他去平另一个动乱时,恰好碰上了,他从国家社稷考虑,才冒着风险去的。
但是这个赫赫大功,因为被朝中的人污蔑,所以他差点又送掉了性命。
在一番艰苦诚恳的解释之后,皇帝又让阳明把宁王放掉,自己去御驾亲征,但是被阳明拦了下来。
并不是因为他想要揽功,而是因为御驾亲征他沿路过来的村庄里,要劳师动众。所以皇帝的南下会造成劳民伤财的后果。
但是让我们吃惊的是王阳明在作战的同时继续为他的学生讲学,并且又悟出了他思想的第3层:致良知。
那建功与讲学之间是冲突的吗?
其实并不是。
讲学其实讲的就是内在的理,这也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体现。
然后就到了第5集:“明”。
这时候的他回到了家乡去养病,却被皇帝再次召去平定叛乱,而这时的王阳明已经病入膏肓,但他还是毅然决然的前去平叛,而这时候的他已经抱着客死他乡的想法。在平完这场叛乱之后,在回乡的一条小舟上,他病死了。
在死去的时候,他留下了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纵贯王阳明的一生,唯一不变的,是他的志向。最后,可以说,他圆满实现了自己的想要。
他在为国立功,并且在过程中层层的超拔,从“心即理”到“知行合一”,再到“致良知”,把儒家思想推到了新的高峰,而且他的弟子徐爱写下的记载他言行的《传习录》,成为了三不朽的儒家圣人。
只是,从我们的层面,或许还是应该遗憾,因为他用命保护的大明王朝,依然被外族灭了。
儒家自古以来,从来不缺舍身取义的英雄,但是,如果把希望全部寄托于大皇帝,那结果很多只能遗憾,比如岳飞,当皇帝不想抗金的时候,他除了死,没有任何办法。所以,开出不依赖于人的“政统”,对儒家新的发展,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