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一直在想,我和富人到底有什么不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钱啥事也干不成。这是血淋淋的教训。
我不会再有任何怀疑。
总觉得自己不比别人差啥,可就是没钱。所以,必须得找到原因。
知道与有钱的人差在哪里,才可能成为有钱的人。
钱不是最重要的,许多人都说过这句话。包括我,那是因为我没钱。
真正遇到问题遇到麻烦遇到了想做但没钱就做不成的事情,才知道我没资格说这句话。
因为没钱就就没有底气没有尊严。
穷人和富人之间,确实存在着思维方式的不同。
我原来就说过,富人具有逆向思维,只看结果。穷人就是有多少钱做多少事。
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最终结果决定了财富的不同。
穷人和富人之间,也存在着德行的差距。俗话说厚德载物。你能有多少钱,与自己的德行匹配,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但实际好像也不是想象的样子,许多暴发户、土豪啥的,人家有钱,但也不比我德行好多少。
穷人与富人之间,天赋资源不平等。约翰·亚当斯曾说:我需要学习政治和打仗,然后我的儿子才能学地理、自然、造船、航海,商业和农业。再之后我儿子的儿子,才有机会学绘画、诗歌、音乐、雕塑,挂毯和瓷器。亚当斯的意思是说:一个人或一个家族,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目标与任务——悲哀的是,这种人生任务,有时候会和人的天赋相对冲。穷人家的孩子,不是没有天赋。只是他们的资源,撑不起天赋带来的机会。
穷人与富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认知资源不同。一个人的认知,与他的财富配比是均衡的。财富的规律,恰是人性的规律,占据社会财富越多的人,对人性、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就越是清晰,越是深刻。年赚百万之人,看年赚十几万,或是赚不到十几万的人,如看浅碟子里的水,一眼就望到底。但仰望年赚千万之人,却是两眼一抹黑,看不清也看不明。
所以当王健林称:先订一个小目标,赚他一个亿时,千万级别与百万级别的人士,就等来了机会。只要王健林再多说几个字,就有可能让他们猛然醒悟,一夜之间完成财富跃迁——然鹅,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王健林此言一出,公众就知道这里边有别人的机会,但未必有自己的。于是群拥而上,大吵大闹,拼命抢镜加戏,骂得王健林闭嘴,彻底封堵了千万级别和百万级别人士们的念想。
——这个叫博弈,也是认知!
富有者用认知打开财富通道,而另一些人,在封堵别人之时,也堵死了自己的路。
穷人富人,在智力上并无差别。
差别的,只是财富配比不平等、天赋资源不平等、社会资源的不均等,差别在于家族文化与精神资源不平等。并最终形成了认知资源不均等。
找到原因以后,就该知道自己怎样破局了。
——夯实你的家族文化,打捞精神资源,并在这个过程中,改善我们的认知结构。
穷与富,都是相对的,暂时的。
无论你是穷,还是富,都只是中间状态。
——学者统计美国自1924年以来的财富家族构成,发现每隔25年,财富城堡之内就会爆发一场大洗牌,至少80%的原住户会被驱逐出去,由新涌现的财富新贵填充。而且这个过程持续不断,于美国中产温文尔雅的掩饰之下,是从未止息过的刀光剑影。
所以中产焦虑,构成了东西方共同的课题。
之所以焦虑,只是不得其法,不知道应该如何努力。
但现在我们知道了。
无非不过是关注自身,打捞优质的家族资源,重朔自我观念。而后是以平和的心态,缓步的改善自我认知——说过了,你的认知,与你拥有的社会财富相对应——但钱并不重要,终不过是身外之外。之所以要改善认知,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只是因为百年之后,后世人在用期望的眼神看着我们。我们将构成后代的精神资源,成为他们行进的动力或航标。如果你焦虑、或是迷茫,一定是思考问题的周期太短。至少要以百年为周期,重新厘定自己的人生,这时候你的人生目标,就如同灰天鹅浮于水面,一望可知。而当你打破局囿,以千年为周期审视自我,你会清晰的看到内心中的智慧,喷薄欲出。这时候你才会知道,贫富之虑,不过是人生的表象枝节,你我存活于世的唯一意义,就是与内心的智慧相融,回到初心,回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