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忌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今年的腊月二十八是老爷子十周年的忌日。这个日子结束后,就再也没有了专属于他的特殊日子。正因为此,今年的祭品尤其多!

头天晚上带着婆婆回老家。一辆装满各种祭品的三轮车停在了门口,地上还堆了一堆。不用说,这堆祭品是闺女孝敬逝去的老父亲的,这也是当地的风俗。细细打量,柜子、电视机、汽车、金山银山、童男童女一应俱全。车上放的是一套二层楼房的四合院。闺女笑着说,本想买一台洗衣机,后来一想,不能累着他老人家,就换了一对金童玉女伺候。婆婆看着这堆东西,心里高兴,但嘴上却说:‘’啥用?啥也不如活着的时候该吃吃该喝喝。我死了,可别花钱买这些东西。‘’我虽然嘴上没说什么,但心里却是暗暗支持这种想法。

烧纸前,婆婆拎出两大袋子自己亲自折叠的金灿灿的大元宝。

第二天,婆婆依旧和往常一样老早将供品摆放到了老爷子的遗相前。

站在遗相前,看着屋内熟悉的一切。老人的音容笑貌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老人去世后,这所老房子及其室内的布置基本保留了原样。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一砖一瓦、一盆一碗……都与在这里生活过的每一个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我的印象中,老爷子不仅工作认真,而且特别顾家。一到休息日,便跟着婆婆去地里侍弄桃树。他性格温和,从不发脾气。他不仅和邻里亲朋相处的特别好,而且对儿女们疼爱有加。

记得每年的春节,大儿子和老儿子两家都会叽里咕噜地往家跑。他知道我们怕冷,每次进门前,他都会把每个卧室里的暖气烧的热呼呼的,土炕烧的热熥熥的。到家后,他和婆婆忙里忙外,亲自炒制的香喷喷的热乎乎的花生、瓜子,自己家产的甜滋滋的大柿子、裹着白霜的柿饼,事先买好的红通通的大苹果、金灿灿的大鸭梨,陆续端到桌子上。就是不肯让我们去外边忙活。有时还拿出自己手里崭新的纸币发给我们,算作支持我们搓麻的基金。他呢,就在一边和两个孙子亲亲热热,玩的津津有味。

他对婆婆也特别体贴。记得那年冬天,我们还在温暖的被窝里。他和婆婆已经在院子里忙活开了。烧水,发动三马子,把小椅子、大衣放到车斗里。原来,早起就是为了陪婆婆去赶集。

2007年,他因病久治不愈,于初一下午去世。他的离世对这个家的损失不可估量。用婆婆的话说,‘’他死了,啥都没了。‘’的确,对于婆婆而言,少了一个亲密无间、知冷知热的老伴儿,少了一个拿着退休金的‘’摇钱树‘’,少了一个得力的帮手,少了一个主心骨。而多年后,便发现,他的离世对于这个大家庭而言,少了一个定海神针,少了一个凝聚小家的灵魂人物。

他去世后不久,出现在了我的梦中,多少年过去了,但梦中的情景却历历在目~~他骑着车风一般从我身边飞过时,扭着头对着我大喊:‘’照顾好你妈!‘’便不见了。我知道,他最放不下的就是婆婆。而我们也遵照他的遗愿,在县城给婆婆买了房子,并好好照顾着。

陆续赶来的至亲打断了我的回忆,赶紧热情招呼他们。人齐了,便开始将祭品纸钱装车。满满当当一大一小两辆三轮车,其余的人们拎着直奔坟地烧纸。

四合院立好后,盛满金元宝的柜子、汽车、电视、童男童女等祭品摆放其中。老大‘’嗤‘’的一下划亮火柴,引着了院中的祭品,火越来越大,人们口中边念念有词边往里扔纸钱。转眼间,所有的祭品化为一堆灰烬。

站在火边,我低着头默默地寄托哀思。而除了儿子之外的男人们在烈火中谈笑风生。忌日最后在推杯换盏中曲终人散。劳累了溜溜一天的老大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倒头便睡。

祭奠先人,寄托哀思,天经地义,无可厚非。但我更喜欢影视剧中那些文明的祭奠方式:一束花,一个礼,一段心语,一杯茶,一壶酒,一时静静地陪伴……远比焚烧一大堆纸糊的那些撑门面的东西来的真切,来的自然,来的环保。

好多时候,好多人,所做的并非为了祭奠的人,而是为了做给活人看,从而赢得认同,甚至赞誉。

祭奠的真正意义在于传承,在缅怀中,将先人的优点、高尚品格铭记于心,发扬光大!只要真心,方式真的不重要,更没有必要看重他人的看法!

有时偶然和同龄人谈起这个话题,想法出奇的一致~~人死后,这些仪式真没必要,活着时好好相待,死了能时不时地记起曾经的好,就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

我想,若干年后,祭奠的方式一定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加文明。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