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久认识的微信好友大河奔流《风雪中孤立的白桦》的评论后,自己写的一点评论。
孤立的白桦,不入流的孤立作家,在那纷乱的时代,显出来的是他的本真。
他不会因为权势而做违心的任何事情,更不会违心的写作,他只会写他亲眼所见到的,他只会用笔表达他亲身的感受,他不会卑躬屈膝,他不会阿谀奉承,他不会为五斗米而折腰,他是真性情。
在那纷乱的时代,他特立独行,他与那个时代的其他知识分子格格不入,他就是那风雪中孤立的白桦!然而,他的孤立有什么现实的意义呢?
鲁迅的意义是唤醒民众,治愈国民愚昧的心灵。他的孤立的意义也许就是真实的反应出来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吧。
时代生活,那个时代真实的知识分子的悲剧般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刺激到了小说作者,因此成就了这部小说的诞生!
小说梗概。
主人公日瓦戈出生在一个富人家庭,非常不幸的是他很小就成为了孤儿。
成年后,他学医成为一名外科医生,学习期间跟教授的女儿相恋成家。
一战爆发后,他应征入伍,成为战地医院的一名医生。不久他负伤了,在养伤期间跟女护工拉拉相识,二人相投甚欢,很快成了为灵魂伴侣。
拉拉身世很惨,刚成年就被继父强辱,后来嫁给工人出身的军官。军官知道拉拉身世后,嫌弃出走。
十月革命胜利后,日瓦戈欣喜,然而现实生活却很潦倒,由于食物紧缺,饥饿迫他离开莫斯科来到边陲小镇。
在小镇里遇到拉拉旧情复燃。在一次跟拉拉约会回来的路上被游击队抓走成为游击队里的一名医生。在游击队里,日瓦戈见不得同胞们的内讧厮杀,于是他逃跑,并逃跑成功。他跑回莫斯科,同父异母兄弟帮他找到做医生的工作,可是不久出了车祸就此结束了他的一生。
读后思索,日瓦戈是个什么样的人,不出众,普通人,无力保护家庭,最后惨死于车轮之下。
小说刻画的这个人物能不能跟作者等同?
思索过后还真是有这么一点的影子。接下来好友大河奔流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来了解小说作者的一生。
小说作者
出生在犹太家庭,母亲是演奏家,父亲是画家,有着浓郁的艺术氛围。在这样的艺术氛围熏陶下,促进了作者的创作。
十月革命前,他在文艺界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出版了诗集并翻译了多部作品。但是他的作品受到革命者的批判,批判原因是他的作品脱离现实,没有思想性,没有人民性。
十月革命后,是文艺与工农兵结合的时代。这对于他来说就颇为显得格格不入。
在当时似乎只有布哈林看重他,于是在布哈林被枪毙后,他成了难支的独木。
还好斯大林看重他神一般的作品没有对他怎么样。他只写真,因而在歌功颂德的氛围里,他成了不入流的作家。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他也因此躲过了磨难。
在大清洗中,他自己虽然躲过了磨难,但是他却亲眼见到了其他知识分子的磨难命运。
周围知识分子的命运使得他产生写小说的想法,他给好友写信,表达了他的这个想法,随着他父亲的去世,冥冥之中他的这个想法越发的迫切,他一定想不能再耽搁了;他对好友说要把他看到的体现出来,把压抑多年的心里苦闷作为一个爆发。
于是1946年开始写作到1956年落笔,历经十年寒暑,最终完成了这部小说。然而小说给作者带来的是既有荣誉又有灾难。
他195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可是颁奖仪式却在三十年后,这期间都发生了什么状况呢?
思索后觉得《风雪中的白桦》不是简单的影评,是由小说的主人公联想到作者本人,写的更是偏重这部小说作者的一生!
小说作者曾经被树立过知识分子的典范,但是他特立独行的品行,使得他跟现实格格不入,他不为强权而折腰,秉持着我行我素,他独开自己的艺术天地。天有不测风云,他却也因此在大清洗中免遭迫害。
他亲眼所见周围知识分子在大清洗中纷纷遭殃,尤其是好友被捕,经过流放,最后惨死在集中营,还有他挚爱女诗人自尽身亡,这两个好友的不幸离世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内心,于是他就有了不吐不快的欲望,似乎只有用小说的形式写出才能够救赎他内心沉重的负罪感!
他也许就是背负着这样的负罪感完成的这部小说。
小说真实的反应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是对那个时代的控诉吗?但绝不是对那个时代的歌颂!
写实是小说作者的本真,也因为他的本真才使得他未能融入那个时代,也因为他没有融入那个时代,他才免遭迫害,相反讨好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却纷纷受到迫害。
他迷茫,他纠结,他气愤,他郁闷,因为郁闷的太久,他需要爆发,他爆发的方式就是写出来一部小说,这小说就是《日瓦戈医生》
小说虽然真实的反应出来了他苦闷的内心,但是并不合时宜,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受到当局的打压。于是他的劫难接踵而来……(未完待续,请看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