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圈里看到这样一段文字:“10岁挨了妈妈的打,哭了;20岁挨了妈妈的打,怒了;30岁挨了妈妈的打,忍了;40岁挨了妈妈的打,笑了;50岁挨了妈妈的打,哭了......10岁因为无知而哭泣,20岁因为不解而暴怒,30岁因为知道隐忍,40岁因为深知而微笑,50岁因为感恩而哭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母亲节到来的日子,不管是官方的媒体,还是民间的社交平台,都不约而同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这个节日的纪念和对伟大母亲的礼赞。阳春白雪的高雅,下里巴人的通俗,剥离掉外在的形式,最终的旨归都充满着温馨的感恩。
万学之学的哲学告诉世人,自然宇宙是阴性的。正是因为有了阴性的滋养万物,这个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正是由于阴性的善良呵护,才有繁花似锦的繁盛。而从历史演进的过程看,其发轫同样源起于母系。从典籍关于“母”训释看,“母,牧也。从女。象怀子形,一曰,象乳子也。——《说文》;母其中有两点,象人乳形。——《苍颉篇》;坤为母。晋,受兹介福,于其王母。——《易·说卦》;生曰父曰母,死曰考曰妣。——《礼记·曲礼》”。不难看出,“母”从词义的本源上已经被赋予了形象感和立体感极强的奉献和付出之意。而回归生活的现场,母性不掺杂任何功利的默默付出更是随处可见。撇开其他外在种群不说,但就人类历史绘制的漫长画卷而言,从古至今,孟母三迁也好,精忠报国也罢,一幅幅画卷的叠加让带有冷风凄雨的世界增添了亮色、温度和质感。
妈妈是温暖的港湾,可以为我们遮风避雨。不论是高大宽阔,还是矮小孱弱,为了孩子,母亲不会有丝毫的吝啬与犹豫;母亲是存在的家,家有妈在,就有了灯火的照路,就有了温馨。“妈不在了,家也就没了。”每一个生命的个体,在母亲的生命里扮演的都是嗜血和盘剥者的角色。躲在母亲的体内无拘无束而贪婪地吮吸着母亲身上最宝贵的东西。十个月,片刻不停,朝朝如此,从不停息。一朝分娩,实现与母体的切割,并不意味着“掠夺”的结束。呱呱坠地的嗷嗷待哺,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夙兴夜寐,“一把屎一把尿”的拉扯,才让一个只能靠四肢前行的幼小生命慢慢站立,昂首阔步与尘世。一段粗粝的文字进行了轻松的概括,但艰辛的付出只有付出者深深体味。而在漫长的付出中,不会有任何的牢骚和怨气。对她们来说,一个新生命的存在、成长就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和承载。至于未来如何,尽己所能的扶持,能够走向何方,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普天之下所有父母共同的心愿。但是当真正无法实现光耀门楣的心理预期时,父母对孩子投注的最大心理期许就是本本分分地做人,实实诚诚地做事。无法实现大富大贵,即使粗茶淡饭,只要平平安安就可以了。作为社会谱系中的一分子,独步天下时,每一个生命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但在母亲的眼中,孩子永远是孩子,永远没有羽翼丰满,纵使成为达官显贵,商界巨贾。所以,不论你身在何方,身处何位,你永远是母亲不舍的牵挂。——儿行千里母担忧是古老而又极具灼伤力的话题。
随着我们羽翼的逐渐丰满,身体由弯曲柔弱日渐变得挺直健硕,双亲的青丝在无情岁月的淘洗中却慢慢布满白霜,曾经健步如飞的步履也开始蹒跚,而撑起一方晴天的身躯也开始变得佝偻——我们渐渐长大是以双亲逐渐的老去换取的。面对无法改变的残酷,作为子嗣,我们真正能够为他们做的又有多少呢。年少懵懂,我们除了索取,所有添堵的本领;长大成人,独挡一片天空时,为了生活四处奔波,给他们带去的只有操劳。当我们真正衣食无忧,在自家过着“安居乐业”的小日子时,真正能够陪伴,让老人尽享天伦的机会已经不多。短暂的生命之旅面对无穷无尽的物质和欲望时,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做到心如止水。既然是漫无边际,我们怎么可能穷尽所有。但是,审视当下,那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孜孜以求的执著者比比皆是。攫取和占有,对他们来说就是自我价值最好的注解。至于生命、生活中其他的都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当精疲力竭地一日三餐后,躺在三尺半见方的地方静思时,才发现人生中许多弥足珍贵的东西已经日渐远去,直至消失。当面对既成的事实,纵使捶胸顿足也无法换取曾经的珍贵——悔之晚矣的悲催已经成为普适性的价值彰显。
如果我们是一只在空中狂舞的风筝,那么双亲就是牵引我们的那根线。不论我们身处何方,始终有一根线的牵引,我们才不会迷失方向。因为有一盏灯的点亮,即使漂洋过海,我们也能够感受到灯光的温暖。远行的是身体,留守的是精神。——树高千尺也不忘本,更何况芸芸众生又有多少可以成长为参天大树呢。活在当下,珍惜已经拥有的。人生没有来世,只有把眼前的事情经营好,才不会留下太多的遗憾。如果把一切都寄托在来生,人生就会变得虚无缥缈。抓住拽紧那根牵引我们的线,时时的加固,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味到人之为人真实存在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