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书的时候对于骨架的理解,大概猜想到是提纲的意思,兴奋呀,自己就是好奇别人怎么写提纲。
书读完了,合上书,头有些大。
诚然,不管是作者自己,还是书中采访的很多作家,都倾向于写提纲的。有的作者写一本小说的提纲,甚至耗时一两年的时间。
但对于提纲,对于小说,每位作家又有自己的习惯与做法,且有着自己某一方面的偏执。
头大是因为,找不到某一位是自己完全可以学习复制模仿的,如书中所说,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小说,只有自己认为的完美小说。
不错,方法千万种,我们还是要总结实践出自己的一套方法,不断修补,不断完善,就像自己可爱的围裙,系上它,便信心满满,烹饪出自己独有味道的菜肴。
所以,要把书中众多大作家的方法融合,取舍,甚至剔除自己从前容易发生的弊病。
这么来看,再回想以前读过的小说,感觉渐渐能看清它们的架子。
记得当时热播知否这部剧的时候,买了知否这套书,每本都厚厚的,一共五本还是六本。还附带几个小册子,礼仪篇等。
我记得当时自己非常震惊,因为知道作者也是一位上班族,业余喜欢读读写写,就如身边的邻居一般的存在,所以震惊程度比之红楼更甚。
那时我就在想,这么规整的礼仪,这么丰富各具特色的人物关系,到底是怎么写出来的?
于是那套书,从头到尾,一字不拉,津津有味地读完了。读完反而疑惑更甚。
青涩的初恋,坚贞的婚姻,复杂的家事,温暖的祖孙亲情……思绪久久回味其中,不可自拔。
事实证明,只见过猪跑,没吃过猪肉,是很难感觉那种味道的。
自己边写边体会,再结合骨架这本书,略略猜想地聊一聊知否这套书的前世今生。
大概是,在公司某个悠闲的下午茶时间,办公室某女同事说起某女和丈夫离婚了,原因是她的丈夫是妈宝男,且好吃懒做不工作,婆婆总有事没事喜欢干涉她夫妻的生活。
别人都义愤填膺用口水讨伐离婚女婆婆,且对甩掉好吃懒做的丈夫拍手称快时,喜欢古代文学的作者却陷入沉思:如果是古代呢?古代女子会如何选择?有选择的勇气吗?有后退的余地吗?……
也许诸如此类的反思与思想撞击不止一次,也不止两次。
于是作者便用一个有着现代思想,接受了从小到大学一整套教育,有着自强独立意识的支教女子,穿越到了古代。
好了,引子有了就好办,主题就是现古代一些观念的碰撞,及现代女子思想胆识在古代会有怎么样的结果。
所以,就要经历几个典型的核心事件,比如女子读书,自由恋爱,结婚对像的选择,这些事件的对比。
其实这么单单几个主要事件已经能撑起一个故事,一部短篇小说。但显然不够有趣,于是又加了两个女子,两个次要人物,大部分时间陪伴在女主身边,却有着不同的思想,自然有着与女主不同的轨迹。
至此,框架起完了,便是围绕几个人物发生的故事,每个人物又会牵扯出相应的几个人物或者一个家族,捎带把他们的故事也讲圆满了,基本上一整个故事的框架,和人物图表就出来了。
即便如此,不得不惊叹,这套书真的还是太强大了。
所以列提纲是必要的,就如上边猜想知否的提纲一般,提纲有了,还有很多细节要考虑,文章如何起伏,有哪些历史事件可以添加,比如战争,夺位。
人物间冲突如何定位,主要人物和几个次要人物性格设定,一些大事件的激发事件怎么才能更合理,符合逻辑。
很多很多个细节需要考虑,最让我吃惊的是骨架这本书中的背景部分的内容,让我惊醒。
以前每每写故事总感觉人物太单薄,这就可以借鉴知否这套书,现在想来,人物单薄是因为ta吃饭就只是吃饭,即便是津津有味,即便描写的天花乱坠。
如果是以ta整个身世家族为背景,再简单的吃饭也不简单,是轻轻拿起筷子不敢吃,还是微微一笑,吃了一筷子赶快放下,也变得耐人寻味。
这让我想起了以前学彩铅画的时候,图画起形时,有些地方难免是被遮住的,比如戴帽子的脸,比如背后的长发,比如袋子里露出一半的食物,即使被遮挡的那部分,也要浅浅的勾勒出来,整个起形完后再擦去,好维持整体的和谐。
小说,小说中的某个人,某件事,从来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小说中出现的只是冰山一角,只有下面的整座冰山在,它才有如此丰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