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提到竹子在银溪乡当乡长时下乡征粮是和省城派下来的一个18岁的干事何秉胜一起去的,竹子调到供销社后小何应征入伍当兵去了外地转业后留在省城工作,他们一直有联系。竹子在供销社有两个很要好的同事,一个是供销社蓝主任的老婆慕西凤,一个是从省城来的糜锦章,锦章姑娘年方廿十,有着一副高高挑挑的身材,面目非常俊俏,通过竹子的牵线搭桥,和以前的同事何秉胜结成了连理,竹子的父母也是把她的两个同事当女儿一样看待,煮了苏兜鸡蛋(江南一种特补的鸡蛋)也叫她们俩一起来吃,业古喜欢去抓鱼抓鸟,抓着了两只也煮着,抓着了一只也煮着,经常端着鸟汤鱼汤送给她们吃,一来二去,光华夫妇叫锦章把竹子的娘家当成她的娘家,过年过节如果锦章和大儿子晓江没回省城,就把她娘俩叫来她家过节,有一回过中秋节,锦章娘俩又过来了,光华用巴掌心在锅底上蹭两下,然后把锅灰往晓江的额头上擦两下,边擦边说:"孩子,贴点外公家的锅气,大富大贵。"晓江那孩子起先还怕了外公脏兮兮的手,听外公说后就依了外公还把三花脸留了好久。这是一种民间的习俗,老一辈人一代代传下来的。那时候银溪由于包括的范围很大,从源头武爷山四周的桑田乡、钟家坊乡、清泉乡到银溪乡、北坑乡(后又改成北坑垦植场)统称成银溪地区,那年竹子又被派到清泉的方岭去了,方岭那边的土特产十分丰富,去方岭要经过二九一十八道弯到摩形里,然后再到八坵田转过几个山头就到了拓家的一个祖宗地拓境……西凤留在银溪,而锦章则去了离银溪有近十里的北坑,离竹子曾经驻过队的北岭更近些,而北岭小学有一对下放的老师钟开良和刘心珍,钟开良是南开大学的高材生,教数学的,后来成了业古他们的数学老师,而后几年,银溪地区陆陆续续来了一批又一批的知识青年,这些知识青年逐渐融入到银溪老百姓的生活当中去了……
1967年的冬天,天上飘着鹅毛大雪,锦章的第二个孩子晓河出世了,竹子的父亲光华挑着两箩筐吃的用的东西,三寸金莲的母亲谭氏牵着才两岁的清正,不顾风雪正艰难地往北坑赶,他们知道锦章没回省城生小孩,谭氏准备像服侍竹子一样服侍锦章做月子,中国的女人对做月子非常的重视,要把一根宽宽的白布条缠在额头上,说是防备日后头痛,一个月内不能洗澡,因大姨妈要一个月才会走,还不能喝冷的,吃冷的东西,辛辣的食物也要少吃,多吃水果和蔬菜以及肉汤类,这样才有足够的奶水,可锦章的奶水不足,光华回家时取了个鱼网,穿了一双高筒胶鞋,下到月亮湾的小溪里去涝小虾,冬天的虾不是太多,涝了大约七八两,他又随即送下来要谭氏煮了虾汤给锦章喝,多年以后锦章还在讲这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
又过了两年,竹子的小女儿如意来到了人间,大女儿也出落成19岁的大姑娘了,在拓家读完了初中的她本来是留在农村跟着父亲乾汉赚工分干农活的,那时候都是集体在洋学垄里干活,劳动力强的男人们先把田里的稻穗割下来,分两边放在一对木制的禾框架里,禾架的两边是用竹子的软蔑做成的封了口的捆蔑,稻穗放满了,然后把两边的捆蔑交叉一下,把一支尖尖的竹梢从交叉口插进压得紧紧稻穗里,然后用两头削尖的扁担插在捆蔑里边,挑着满满的一担稻穗往仓库送去,妇女们看到男人们挑来了稻穗,帮着把稻穗放在打谷机的后面,两个用头巾包着头的妇女把脚用力去採打谷机的脚踏板,随着脚踏板的上下弹动打谷机轴转动起来了,然后把稻穗放到机身上正在转动的一个个三角形的割刀上去,稻谷就一粒粒地飞将出去了,对着打谷机两三米的地方要么是一面整墙,要么竖立一块长竹蔑垫,防止稻谷溅得到处都是……
生产队的仓库是用黄泥筑成的两层土屋,有十几米长的进身,分了三间,左边的一间比较小,从中间的大门进来左墙中间开了一个侧门,是生产队用来办公的,里面放了一张木书桌和几张木椅子,书桌上有一把陈旧的算盘和一瓶墨水,墨水里插了一支点笔,书桌的斗里是放账本的,三面墙边放三张长条凳,社员们累了可以在上面休息;中间的一间面积最大,可以容纳三四架打谷机同时作业,墙角边还放了两架风车,用来筛谷或筛米的。前门左边两边墙上各有一个大窗户,进身后面的墙上也有两个大窗户,前后对流,可以通风透气;右边的一间前半部三分之二的地方两边做了四个猪圈,中间一条小路隔开,圈与圈之间就是两个装粪池,装粪池上面放有用条形木栓起来的厕所(南方人俗称东司)板,中间挖一个洞,社员们可以把大小便从洞口排进去,有时粪水稀时拉大便还会溅一屁股的尿水。后面三分之一的地方做了两个牛栏屋,进身后面的中间做了一个可以容大牛进出的门框,安有一扇结实的栅栏门,栅栏门拴安在里面,一般上厕所的社员们把前门一拴便可进去方便了,右边的墙上安有三个通风的窗子。进去方便的妇女进去方便时两只眼睛总是叮着几个窗户看,生怕有别人在偷看她,当然不懂事的小孩和男人们便不在乎。
仓库的二楼上面一层则是用一根根硕大的木梁穿在两边的墙体内,上面铺好了结实的木板,在靠里墙的边上有一只一米见方的斗,斗口沿与木板持平,并做成滑梯式斗形向楼下延伸到离地大约一箩框高处,平常不用时斗口用一块斗扣扣住,楼下晒干的稻谷运到楼上保存,分配社员口粮或交公粮时把斗扣撤开,把斗旁的粮食分别推下去过称、分装。农村农忙的时候社员们都是干得热火朝天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干活的时候社员们一个都是气陷高涨,多赚工分,吉祥为学校和生产队扯猪草还和社员们一起到仓库去打谷子,而那时北坑成立了一家无线电厂(后迁到金溪县里,改为金溪无线电厂,简称金无),要大量招工,竹子要她去报名,幸运的她被录上了,她正式成了无线电厂的一名职工。
竹子在登港供销社的工作特别忙,她从中转站调到单位食堂搞总务,又从食堂调到批发部搞出纳,她只有请个保姆龙嫂带着年幼的如意,如意小时候长得特可爱,圆嘟嘟的脸谁看见了都想摸一下,带个小酒窝爱笑的她常常被人逗来逗去,后来还被叫成了"如意媒媒介"。
我是左岸,一个敢想敢做对文学如痴如醉的小女子与您一起分享那个红红火热的时代故事,有同感的加个关注赞赏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