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大约三五岁的时候,会对“死亡”的问题特别认真,而这时候他们心理发展还难以理解和接受科学而沉重的解释,因而这也成了父母最难回答的问题之一。
我也被这个问题困扰了两年。
1.
我的孩子四岁左右第一次问我关于“死亡”的问题。那时好朋友木木的太奶奶去世,孩子见过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
孩子知道是她去世后,特别正经的问起关于“死亡”的问题,让我措手不及。
孩子问“去世是什么意思?”
我:“就是没有生命了。”
孩子:“什么是没有生命?”
我:“就是永远的闭上眼睛,就像永远睡着了一样。”
孩子:“那她还会睁开眼睛起床吗?还能起床吃饭、说话吗?”
我:“嗯,不会了。”
“她再也不能动了吗?是每个人都会去世吗?”孩子有些紧张、害怕。
“是的。”但我也不能说不是。
我回答得很简短,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向年幼的孩子解释。
“我不要去世,也不要爸爸妈妈去世。”孩子突然带着哭腔说。
“爸爸妈妈还年轻,你还特别小,我们都不用考虑这个事情。我们会活很长很长时间,这中途我们一家人会在一起,很幸福很快乐。爸爸妈妈都会陪着你。”我怕孩子接受不了,试图回避正面回答。
“你们会永远永远,一直一直陪着我吗?我们都在一起对吗?”
“是的,宝贝”我抱起她,我知道她想要的是稳定的安全感,我告诉她不用担心,“爸爸妈妈永远在你身边。”
“可是我还是害怕每个人都会去世……”
我知道她还想问去世之后亲人怎么能在一起呢……我卡壳了。幸好当时到了餐厅区域,虽然她还没有释怀,但是我们打岔说现在要开心的点餐吃饭了,就没有再继续这个话题。
2.
5岁的时候,有一次带孩子回老家,我们一起去看望了我的外婆。我的外婆已经96岁高龄,头发花白,慈眉善目,虽然高龄但身体健康,头脑清醒。我和外婆很亲,她看到我们带着孩子去看望,很高兴,和我们聊天,给孩子吃零食。孩子也很喜欢太外婆。
看望回来,孩子问我:“妈妈,你的外婆已经很老了,但是她还是很健康,她还能活很长时间对吗?”
“是的,妈妈也觉得她能活很长时间。”
从此以后她有时候就会说:“我的外婆和奶奶还很健康,她们能活一百岁,像我的太外婆,一百岁特别特别久。”
看到太外婆这个“榜样”,她小小的心里感到一股力量,觉得人确实能活很长很长时间。
但在她心里终究还是有一个疑问没有解决:人死了之后到底会怎样?亲人能永远在一起吗?
3.
前不久的一天晚上,我给孩子讲睡前故事。
讲完之后孩子抱着我的脖子亲亲说:“妈妈,我真爱你,特别特别爱你。你真的能永远陪着我吗?”
“当然了,宝贝。”我也抱着她。
“是不是有一些人会死,有一些人不会?”可能因为从来没有彻底解决“死亡”的问题,她又突然提出,她想妈妈永远在身边。
“不是的宝贝,每个人到老了都会死。但是这是很遥远的事情。”我还是想回避
“很久很久以后我也不想死,也不想爸爸妈妈死。死了就不能在一起了。”
“人在老之前,爸爸妈妈还会陪着你长大,成家,也有你自己的孩子。成家之后,你还有你其他的家人陪伴,比如像妈妈成家了,不仅有你的外公外婆陪伴,还有你爸爸、你陪伴。你以后也会成家,也会有更多家人陪伴,你不会觉得孤单。”我试图让她看到生命中陪伴的人不止爸爸妈妈。
“嗯,可是我还是想要爸爸妈妈一直在我身边。”孩子虽然有一些安慰,但是还不能想象那么长远的情景,她对当下的感受最强烈。
“爸爸妈妈永远会在你身边。每个爸爸妈妈都永远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我用了一个抽象的说法。
“为什么?死了会去哪里呢?怎么还能在一起呢,孩子要去哪里找爸爸妈妈呢?”但孩子是具象思维,她一定要知道怎么才能做到。
“死了会去另一个世界,在另一个世界还会继续生活。”
“那每个人都能去另一个世界找到自己的爸爸妈妈吗?到了另一个世界还是你还会生下我吗?”
“是的。只是每个人都应该在这个世界活着的时候认真的好好的生活,才能去另一个世界。爸爸妈妈们会在那边等着自己的孩子。”
“那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爸爸妈妈呢,有电话号码或者地址吗?”
“会有联系方式的,到老了的时候大家自然就知道了。”
孩子终于放心的睡了。
4.
父母们纠结的无非是我们给孩子的说法是不是科学的,会不会误导孩子。
但是从这个年龄孩子的角度,他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是因为怕失去最亲密的人,失去安全港湾,他们最需要安全感和稳定感。
至于是否科学,他们长大了会慢慢理解,而且等她长大了,支撑她的安全感的来源,可以是她的爱人、孩子。
何况人类对死后世界本来就是无知的,而且有一些伟大的精神传统,比如基督教、佛教告诉我们:肉身的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
与其用科学理论解释,让她无法接受,为什么不保护孩子渴望依恋的心灵,在她还不能理解“科学”的时候,认为那只是依恋的人到了一个很远的地方,这样的解释让他们还有思念,还有希望,而这种思念和希望意味着可控,意味着心安。
5.
前两周,听说电影《寻梦环游记》谈到“死亡”的话题,但充满亲情,温暖感人,老少皆宜,于是带着孩子去看了。
电影主人公小男孩米格眼中的逝者,其实也没有那么可怕,因为逝去的人经由一座美轮美奂的花瓣桥通往亡灵世界,在“另一个世界”以另一种形式“活着”。
这个故事正好符合我之前的解释,孩子也很快“理解”了,而且她还发现,原来有一座“花瓣桥”通往两个世界,两个世界的人每年都可以定期“相聚”。
今天给孩子买了一本新绘本《一片叶子落下来》,这是一本关于生命的童话,作者通过一片叶子经历四季的故事,来展现生命从新生到死亡的历程,重点阐述生命存在的价值。
孩子听到最后一片叶子弗雷迪落下来的时候,有一些惋惜的“唉”了一声,然后自言自语到:“它掉下去一点都不痛苦,明年新叶子又会长出来了。”
她虽然还不太能理解叶子弗雷迪这一生的价值,但是她至少不再纠结它们“死亡”这件事,她已经不被这个问题困扰,而是把重心放在了“新叶子会长出来”,这让我欣慰。
每个孩子性格特点,对“死亡”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不一样,每个父母的解释可能也会不同,我想只要适合孩子的,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