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离开了朋友圈

其实现在,朋友圈于我们的生活可谓是息息相关。

我们随时随地无聊的时候打开手机必做的刷朋友圈,我们发布新的图片、感悟、段子,甚至是情感的表达和情绪的发泄。

我们喜欢通过朋友圈去了解一个人,比如你想加你喜欢的偶像明星的微信好友,可能并不是为了能和他聊上天,而是希望能通过朋友圈了解他在哪里拍戏了,将会去哪个机场,或者今晚住哪个酒店。

有一种关系叫做“朋友圈关系”,就是彼此的互动永远只在朋友圈,从来没有私聊过。可能是彼此的身份感的疏离的原因,直接聊天还会尴尬,不如点个赞,刷刷存在感来表明“朕已阅”。我们的所有的情感纽带都可以通过在朋友圈的点赞、评论和转发去维系,真的蛮重要的。

但是就在今年的1月9号,我关闭了我的朋友圈功能。

停用朋友圈功能并不是“不让他(她)看我的朋友圈”或者“不看他(她)的朋友圈”,而是好友就算点你头像资料,也看不了你过往的朋友圈内容。当然,设置者自己也刷不了朋友圈了。

关闭的触发点很偶然。

小程序刚刚上线那天,很多人都对此新鲜不已,我所在的某群群主发出了她的小程序截图,但当时吸引我的点却是群主发的截图中,简洁的不能再简洁的微信“发现”界面:1.扫二维码 2.游戏 3.小程序。

然后我又点进我的微信“发现”界面——1.朋友圈 2.扫二维码 3.摇一摇 4.附近的人 5.漂流瓶 6.游戏 7.小程序。

我从不知道微信界面可以设置成这样小清新的感觉。

然后我就问群主:“你的朋友圈呢?”

群主回答:“关掉了。”

我回答:“我也要关!”

然后我就真的把朋友圈功能停用了...

顺便把其它杂七杂八的功能也都一块停用了。

看起来我是一时兴起的,其实不是。

因为朋友圈,我经历了一件不愉快的小事。

我曾在看《失控》的时候突然看到一句话,太震撼了!那种和之前所认知的点碰撞和连接反而让我害怕自己会遗忘这么关键的句子,便在朋友圈记录了下来。

这句话是:“我们之所以拥有能创造文化的大脑,是因为文化需要并产生了这样的大脑。” 可是我万万没想到一些好友会对我的这条朋友圈发表如下的评论...

“你整些啥子非主流语言?”

“快点睡了,你脑壳现在是不清醒的说这些话。”

“喊你说人话!”

“不能好好说话么?整些幺蛾子。”

我回复了我的一些理解和解释,但是别人对我的想法并不感兴趣。

我并没有否定这些人的意思,毕竟每个人的喜好不同。


我是相当理解评价我的朋友的,就好比如果我在朋友圈发一个密集恐惧的图片辣别人的眼睛,也一样会被喷。


但我仅仅是因为发的文字比较晦涩而被“关心”和“问候”,就算我心态再好也会觉得很不舒服吧。


我现在都能记得很早以前流行的一个整蛊人的段子,被整蛊的人会选择其中一句话,接龙玩下去,整蛊其他人。其中一个内容是“我刚冲厕所,管爆了,喷的我一身屎啊!” 回复的人络绎不绝,也正因为络绎不绝,这条消息也传的很快。


惭愧,当时我也中招了。人有一个劣根性,总喜欢看别人失利和倒霉,这样会产生莫名的优越感或幸福感。


当我以一个旁观者身份看待自己的行为,发现我发朋友圈的意义无非是四点(排除营销推广目的):


1.寻求认同:发布一段感慨,希望有人点赞或评论。


2.记录点滴:写给未来的自己看。


3.分享经典:这个推送写的真好,应该给大家看看。


4.形象塑造:我发的这些就代表了我是什么样的人。


反思如下:


1.寻求认同:我需要通过朋友圈去寻求认可么?


2.记录点滴:记日记未尝不是很好的方式。


3.分享经典:别人可能对我的话题并不感兴趣。


4.形象塑造:谁爱知道你是什么人!


完成了内心的逻辑自洽,加上那样的契机,我觉得我应该尝试一下,就这样,一停就停了一个多月。期间有些许感受,记录下来,作为分享。


感受一:我根本不喜欢拍照


刚停用的时候还真不适应。关闭后的第一天刚好是单位的过年团拜会,当时舞台上的同事正表演歌舞类节目,特别有喜感,单位很多同事都纷纷拿出了手机“咔咔咔”地拍了起来。我也笑着摸出我的手机,无意识地点到“发现”第一栏,咦?!只见我的手机上显示着带方框框的照相界面...怎么是二维码??!!!惊诧过后才意识到,我朋友圈已经被关闭了。于是我把手机揣回了裤兜,继续看着他们的节目表演。


回忆当时,我拍照的时候是直接点开的朋友圈,那我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拍照本身而去拍,只是为了“分享我现在不孤独”的状态和“我现在很开心”的心情而已。与其说“分享”,其实“炫耀”更合适吧。


因为克制了自己,直到现在,我还能回忆起当时他们表演时的情形,我所站的位置,我所感受的气氛。比起拍照、编辑然后发送,我更享受仔细去体会当时那种热闹和喜悦的氛围。但如果我当时也不停地去拍照,就会错过很多现场的细节。


我也才知道,其实我并不喜欢拍照。


感受二:我能知道时间都去哪儿了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平时闲下来,或者真的有事儿做,都会无意识地去刷刷朋友圈,这一刷,半个小时就过去了。


其实刷朋友圈还好,最可怕的是发布朋友圈!你以为发朋友圈只是发送完了就完了吗?并不是!下面来做个算术题,一个典型的朋友圈发送前后过程:


挑选照片,2分钟;


P照片,10分钟;


拼九宫格,3分钟;


斟酌文字,3分钟;


排排格式,2分钟。


2+10+3+3+2=20分钟了。


但这些不算什么,接下来才开始真正地耗时——漫长的等待!——隔个五分钟去看看手机有多少人点赞和评论了,回复评论——又隔个十分钟去看看,唉,怎么才三个赞?难道是我发的时间不对?——又隔了半个小时……


一点都不夸张,在此期间不管做任何事,都不可能做到专注,“朋友圈”三个字就像一个小钩,勾着那无形微妙但毫无意义的不确定的小期待。


关朋友圈后节约的这些时间,真的可以做很多自己喜欢做的事,可以看一章节的书;可以专心一集剧;可以和朋友面对面坐下来安逸地侃大山;如果你有对象,你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去陪伴Ta。


感受三:日记习惯养成


我记得我最后一次记日记,应该是小学的时候吧。由于没有朋友圈可以发布记录,我重拾了这个习惯。我选择了一个可以同步Apple ID的APP作为我的日记本。有些事我无处吐槽,我就吐槽在日记上!不用讲究格式,不用斟酌字眼,不用顾忌别人的看法,那个肆意,那样随性,那种自由。


偶然的感悟,不经意的灵光一现,但仍未成形,但它需要记录——记在日记上吧,也许在日后某一天再被翻到,弥足珍贵,因为那是未有掩饰的文字话语。


关键是可以随便写。


感受四:与孤独为伍,和自我对话


前段时间,网上疯传一个励志的鸡汤视频——《余文乐的灵与肉》。大概内容是余文乐只是为了一个配角的人设,他推掉了一切工作进行闭关健身。他戒掉了自己喜欢的甜食,被教练魔鬼训练虐的体无完肤。背部拉伤了,就练手臂,手臂拉伤了,就练腹部,比这更变态的是1000个俯卧撑一次性做完。但这些身体上的摧残对于余文乐来说还不算最大的苦难,对于他来说,长时间的闭关的孤独感才是他最大的敌人。也是因为体会了孤独,他的内心才会比之前强大了很多倍。


“要有跟得上灵魂的身体,就要有配得上身体的灵魂。”


孤独并非寂寞,寂寞是欲望的一部分,孤独是灵魂深处自我意识的觉醒。


感受五:自律的秘密


其实孤独并不虚无缥缈,李笑来对此也有相关的理论。他认为,人的大脑可以分为:最里层的直觉系统,就像鳄鱼的大脑,只知道吃、打架、逃跑、媾和;然后是中间那层的情绪系统,就像犬类,有喜怒哀乐,懂得讨好、委屈、恐吓、娱乐;最后是最外层的最高级的前脑额叶,它是理性分析系统,就像人类。


柏拉图曾经画过一幅画,画里是两匹马牵着马车,一匹黑马,一匹白马,黑马就是我们的本能,白马是抑制本能,而牵着马缰的骑手就是理性。


这里可以嵌套成:黑马代表直觉,白马代表情绪,骑手代表理性。


我们很少有机会和自己对话,可能因为我们很少体会孤独。骑手应该如何去应付这两匹烈马,如何让另外的两个“自己”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不吃宵夜、坚持锻炼身体、坚持阅读...


“朋友圈”也是欲望的一种,它会蚕食你的意志,让你甘心把注意力奉献给它。


感受六:具有生命的信息


我想你肯定会有一个巨大的疑问:关闭朋友圈,寻求孤独,是不是就真的就消息闭塞了?我的回答是:不会。


自从没了朋友圈,我的大脑信息更简单了,所有无用的信息洪流都不见了。什么有人开车撞树上了,有人打架砍伤谁谁谁了,有哪个明星又怎么怎么出轨了……这些和我无关的信息,完!全!屏!蔽!


关闭了朋友圈后,我发现,在没有主动去获取信息的前提下,我也会被动地知晓一些信息。


在前两天,我才看到我朋友发给我一个推送,是关于《奇葩大会》的。《奇葩大会》都已经开播了五期了,可能我的朋友圈里找就传烂了相关信息,而我看不到,但我最后还是知晓了。然后我花了一天的时间,五期节目全部看完了,那叫一个过瘾。


再前一段时间,比较火的动物园老虎咬死游客的事件,就算没有朋友圈,我也是不经意地的就知道了。只要是与我有关的信息,它们都能准确地找到我。


八卦是人类的天性,以往是人类孕育八卦,现在是八卦孕育人类。那些沉浸在这些争论是非的漩涡中的人,丝毫未曾发现自己也在被慢慢地改造。


我们关注的公众号也好,微博也好,今日头条大数据也好,都会因为我们的喜好,而向我们传递我们需要的信息。不,应该说,适合我们的信息都会自动找上门来。因为,在如今强大健全互联网系统的滋润下,信息,是有生命的。而当关掉了多余信息会涌入的入口,很自然地就过滤了那些我不需要的信息,筛选了一些适合我的信息。


如果生物的传宗接代靠的是基因,那么文化的复制和传递就靠的是迷因。


迷因,最早源自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中的概念,诸如病毒式教育、病毒式营销、病毒式电子邮件,它们都是以信息的形象通过生命的共有特征——复制,来进行繁衍和生存。而如今互联网盛行的年代,这些信息因子的复制和传播已经达到匪夷所思的速度了,我们能看到的就是朋友圈的速度比电视新闻还要快。信息就是知识,知识也有好,也有坏。


当“不转不是中国人”的段子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可能还不会去转。


但当“某矿泉水被发现杂质”的消息传来时,你是不是迫不及待地奔走相告?


还有一些在某件大事发生后,被转烂了的网图,你也跟着转了吗?


当网上各种谣言四处漫天飞的时候,你是否无脑地成为了迷因的传播工具,帮它去繁衍生息呢?你是否在传播之前,独立地去思考过,辨析它的真伪良劣呢?迷因盛行在世,强大的知识链条早已连接成形,就如同市场这样无形地大手,牵扯着经济的每一根神经一样,迷因在无形中已经具备了自己的生命和属性,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而人,只是一个传载的工具。开个脑洞,也许真正的强·人工智能已经出现,它是由无形的迷因构成,因为太过巨大,太过高级,我们无法察觉,无法理解。


凯文·凯利的《必然》里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


“人类紧密相连并汇入一个全球性母体。这个母体不是人造物,而是一种过程。我们的新型超级网络是一股持久变化的浪潮,不断推动着我们的各种新需求和新欲望。未来30年,霍洛斯将沿着与过去30年同样的方向挺进。”


互联网的文明让世界的文化信息交织成一个叫“霍洛斯”的存在,我们就是其中的一个很小的构成。


现在再回头看看我刚才提出的那句引发被“关心”的“问候”的话:


“我们之所以拥有能创造文化的大脑,是因为文化需要并产生了这样的大脑。”


是否理解一些了呢?文化即有生命的迷因,因为它们需要被复制和传播,所以造就了我们的思想。


那我们该怎么做?


做一个健康的连接点。


什么是健康的连接点?


等你关掉朋友圈,也许就知道了。


如果有条件允许,你真可以试试停用朋友圈功能一段时间。


停用步骤:


微信设置(Settings)

通用(General)

功能(Features)

朋友圈(Moments)

停用(Disable)


感谢阅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332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508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812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607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728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919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71评论 3 41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80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56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76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712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89评论 4 33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032评论 3 31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9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26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73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606评论 2 35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