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书浅浅的缘分
除了上学的课本,我最早对书的印象是一本破烂的《红楼梦》,在我外公家翻到的。封皮都掉了,首页也只剩一半儿,脆弱地挂在书脊上。我扯着外公问,这是啥书?外公说:我也不知道,可能是你舅舅的吧。舅舅是那个时候的大学生,是大家嘴里很厉害的人。
小时候,我读书很厉害,不需要买额外的课外书来辅助练习。当然也穷,根本也买不起闲书,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基本没有额外的补充,所以没读过啥书。我记得小学四年级,有一次历史知识竞赛,给“唐宋元明清”按朝代时间排序,我不知道。现在想想,真的挺夸张的。那时候,这只是一道不会回答的竞赛题。
我第一次读闲书要到初中了,那时候风靡武侠小说和琼瑶言情小说,我自己买不起,但我跟班上的男同学和女同学都混的挺好,要是谁手里有一本书,早早就跑去预定,希望他看完给我看,基本也都能看到。因为个子高,坐在教室最后一排,有时候瘾大,上课也偷偷把书拿出来看。要么把书叠在课本下面,假装在认真看课本;要么把书摊开在膝盖上,不时低着头看两眼。终于有一次,我看得太入迷了,被路过巡查的教导主任抓了个正着,把我的书给没收了。我着急得不行,因为那书不是我的,我要还给同学。下课我去教导主任办公室求情,他看我平常学习成绩不错,就说期末考试考得好,就还给我。我这才放心。
到高中,慢慢闲书看的多了,大部分也都是言情小说,尤其是韩国的,什么《那小子真帅》之类的,那时候真的不要太火,所有女生都爱看。当然,也喜欢看《哈利波特》。语文老师铁不成钢,说你们要读《巴黎圣母院》,要看鲁迅,要看巴金,实在不行,看韩寒也可以。我们那时候什么也听不进,因为考试不需要那些,闲书看的喜欢、看的带劲就可以了。
上到大学,我也不是个标准的好学生,只是按时上课,但比较少泡图书馆,去图书馆也是借完书就出来了。我的专业是历史,那时候我不是很喜欢,觉得好多要记的东西,没意思。其他书也是翻到什么就看什么,没什么章法,没什么爱好。
毕业后,读书这个习惯到延续下来了,多以文学小说、散文、旅行游记为主。每年买的多,看的少,只有在失业的时候,才会发奋多看几本,像是在弥补什么一样。上班的时候,每天早出晚归,看书的心都被疲惫给磨没了,到家就只想躺着,不想动脑,漫无目的地刷着手机,也不知道看了什么,但时间就这么的过完了。我总觉得我看的书很少,太少了,但周围人倒是给了我一个:喜欢看书的标签,不知道是不是我平常伪装的好。
有时候,有人会问:你最近在看什么书呀?给我推荐推荐,我也要提升一下。我说,我在看XXX书。那人会一脸不解地说:看这书有什么用?这一不能学习技能,二也不能帮助职场提升挣钱。你这不是浪费时间吗?这时候,我会很局促,甚至有点尴尬,感觉像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一样。我小声地说:对,我也不知道看着书有啥用,就是瞎看。然后那人就走了。谢天谢地。
(二)与写作
有时候,读的书多了,想法就多了,脑子里总转着一些东西,就想试着写下来。但实际上,我很少写。我想尝试写点什么的念头大多都是在睡前,各种设想、畅想,像千军万马一样,在脑子里翻腾,冲撞。甚至有种冲动:立马下床,让这些伟大的、充满创意的、狐狸一样的想法,顷刻流到一张张白纸上。我是天才!我马上就出名了。但,“明天还要上班,早点睡吧”这个念头瞬间就把这些涌动给冻住,所以至今,我没写过什么东西。每年就是年中和年尾,写个流水账一样的总结与计划。或者,出去哪里玩了,有兴致就写个游记,这也是一种“自我表现”,立人设。
我是有想过要不要认真写点东西的,但总是在落笔的时候,觉得自己看的书太少了,怕写不出来,写的不好,每每又搁下了。不过我发现,可能是因为不敢写、写的少,我的总结能力、归纳能力、结构意识,都挺不好的,在工作里也是。明明有这么多年的实战经验,我对我的专业能力是有自信的,但一旦要落成书面、指导性、可学习性的内容时,我总是很犯难。这让我经常有挫败感。
最近,我的一个大学同学跟我说:我觉得你可以试试写写,我感觉你写的东西还是挺好的,至少我看了有触动,或者不反感。我说:我可以吗?她说:你试试呀,反正也不掉块肉。实在写得不好,就自己写自己看呗。我突然就觉得,是要下个决心,来做做这个事了。走出第一步,才有接下来的路。
遇到简书,也是挺意外的。我之前只听说过简书,没有特意去了解过。也是昨天打开的一个页面,学习如何做课程开发的,昨天鬼使神差看完没有关网页就盖上电脑了。今天打开电脑,看到这篇文章出自简书,点进主页,看到有个挑战日更的活动,我就想,那就从今天开始,试试吧。
一切事情的发生,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