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耳边此起彼伏的烟花、鞭炮声,不是偶尔飘来的烟花味,我真的忘了今天是元宵节。
今天的日子跟往常没什么区别,照常上班,上课,批改作业,处理孩子的事务。照常吃饭,饭菜也没有特别之处。吃完饭散散步。一切是那么平常,一切是那么按部就班。
这哪是节日的样子?分明就是365天中平常的一天。
其实元宵节在村里算是最有节日味的。我曾经做过简短的记录,记得就是元宵节的一些事。
猜灯谜只是元宵节的小插曲。
我娘家的村子与老公他们的村子各有不同的风俗。
我们村正月十五,有个摆灯桌习俗。就是上一年,谁家有新生的男丁,在正月十五这天要准备几桌丰盛的食物,精雕后摆在祠堂里。
老爸会一点烧煮与摆盘。所以,如果有亲人家有添丁,需摆灯桌,老爸从正月十四开始就要帮忙。选材,收拾原料,烧煮,摆盘……
有添丁的家庭,一般会提前准备一头猪。有条件的自己喂养,没条件的会找一家提前预定。鸡鸭鹅的家禽,鱼虾等海鲜也是必备之品。
在正月十四和十五,请一厨师主掌勺,请一些亲人当帮手,把原料蒸煮、精雕后,正月十五晚,到祠堂指定位置摆上桌。供祖宗及亲朋好友、父老乡亲们观赏。
元宵节当晚,有烟花活动。有的先观赏灯桌,有的看完烟花,再来赏灯桌,有的边赏灯桌边看烟花。
正月十六,摆灯桌者会把食物重新处理,宴请亲朋好友。
老公他们村,元宵节也很热闹。正月十五上午,祖公巡城,所到之处,大家都在门口摆上贡品祭拜。
当晚,跑祖公活动更是壮观。新婚、出新丁之家,功成名就之人,举着木制蜡烛、火烛分列两旁,开火道,其他人里外三层围着,八名大汉抬着祖公,飞跑过火道,在大家的呐喊声中抬着冲进大祠堂。
若整个过程连贯,寓意一年风调雨顺。所以所选之大汉,都需精挑细选,体力较好。
今年村里的习俗还是保留着,我跟爸爸妈妈电话聊天时问起,知道了今年村里添了11名男丁,也就是今晚祠堂摆了11桌灯桌。具体是谁我没有再问,估计爸爸妈妈说出来我也都是不熟悉的。
小时候我是最喜欢去看灯桌的,每一桌都是满满的食物,而且那些食材平时很少见。 加上大厨的精雕细刻,或是重新组合摆盘,都特别漂亮。虽然大部分是吃不到的,但总能一饱眼福,闻闻香味。
在我很小的时候,有一种活动也很有趣,叫"攻炮城"。就是把炮扎成一个圆形,或是城塔形状,绑在一根长竹竿的末梢,再把长竹竿高高立起。炮城算是建好。
攻炮城者一般为男性,大家一手拿炮一手拿烟,吸一口烟,手指一弹,烟灰抖落。趁着火星闪亮,把另一手的炮芯点着,把点燃的炮用力往炮城甩。
如果正好能搭到炮城的任一炮芯,炮城就会被点燃。围炮城的炮可能组合不怎么一样,有的时候搭上就可以全部放完,有的时候搭上就响一两声。
手中的炮扔上炮城后,能让炮城的炮全部响完的。算攻城成功,可得头彩,奖品可不少。
我们这些小屁孩,喜欢围观,一个是看放炮扔炮挺有趣。一个是能捡到一些不响的鞭炮。不响的鞭炮有各种原因,但只要他不响,说明里面的火药还在。
我们只需要把它外面的纸都撕掉,把火药连在一起,可以任意摆成各种形状,再用香烟点着。滋滋生,火花样,听着看着都是一种享受。当全部燃烧完,闭上就会出现我们撒粉的形状。灰黑色的图案很是有趣。
小时候总是能玩,什么东西都觉得好玩,什么东西都能拿来玩。就像小花猫一个纸团都能玩半天。
梦回元宵,那份心底的快乐还隐约可见,那份儿时的乐趣还隐隐若现。
现在已经很久没了那种心态,少了那份乐趣。能少一事就少一事,能少折腾就少折腾。在感叹节日平常化时,也在享受这样平静的日子。
是年味淡了,节日的味道淡了,还是我们的心淡了?
好了,不管怎么样,今天是元宵节,还是想祝大家元宵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