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918 宋心月
评价一个人,不是通过短短几天的接触就能总结得出的,需要长时间的沟通与了解。评价一位历史人物亦是如此,没有全面的史料支撑,说出来的便只是一纸空文。
蔺相如完璧归赵和廉颇负荆请罪都是众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在这两个故事的背景下,蔺相如被描述成了一个光彩照人的形象——既能谨慎地与秦王对峙,临危不乱,当众揭露秦王只想要和氏璧却不愿换城池的心思,并将和氏璧完整地带回赵国;又能在廉颇的挑衅之下依旧处处谦让,洁身自好,让廉颇后悔不已,登门认罪。怎么看,蔺相如都像是一个“完人”,在他在位期间,赵国确实也有了长久的安定,他也成为了一个为百姓所吹捧的对象,声名远扬。
但是,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说:“很多人觉得他们在思考,实际上只是在重新整理自己的偏见。”假如蔺相如真如世人所说的那么英明,赵国最终又怎会被秦国所灭呢?蔺相如的存在,又给赵国带来了哪些长远的好处呢?让我们先回到完璧归赵的故事中。蔺相如先以“宁许以负秦曲”的理由劝说赵王答应秦王的要求,派使者带和氏璧去秦国,随后,他用“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威胁了秦王,使秦王不敢用强硬的方式夺取玉璧,这确实是一个有勇有谋的行为。
不过,接下来,他派人将和氏璧偷偷带回赵国,在秦王答应他准备了盛大的九宾之宴后又告诉秦王,玉璧已经被他派人带回去了,这是否属于一种“欺君”的行为,与他“宁许以负秦曲”的宗旨相违背了呢?秦王生气,在这时无疑是正常的表现。假若秦王当时不顾秦赵两国的交情,抓住蔺相如,又去攻打赵国,其实也有理有据。因此,蔺相如的“完璧归赵”中是否也带着些运气成分,又有待考究了。
撇开这一件事不说,蔺相如在赵国的时候又做了些什么呢?在赵惠文王继位之后,赵国依旧保持着安定的局面,这时,国家领导层的核心已经比较整齐,只是还缺乏一些社会制度的变革。但是,作为被提拔重用的丞相,蔺相如却没有提出什么改革措施。虽然这与国家的安定有一定关系,但是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明蔺相如的远见或治国的才能还没有达到很高水准的地步。秦国也不是生来就强大的,但是秦国却依靠商鞅变法变得更加强大,并长久地强大下去。这不是说明商鞅有多么杰出或完美,而是说明了蔺相如的优秀也具有局限性。
从古至今,或许没人能做到自始至终的善或自始至终的恶。春申君礼贤下士,身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最终却还是死于安乐;陈胜吴广在起义接近成功的时候开始享乐,最终因人心涣散而失败;管仲改革虽然使齐国有一段时间的安定,却不能使与其相当人才再次登上政治舞台,最终了导致小人对朝政的控制。这些例子都在说明,人无完人,当我们看到一个人的优点时,也应善于去发现他的不足。
盲目的个人崇拜带来了文化大革命,盲目的集体批判带来了网络暴力。我们已经面对了缺乏辩证角度看待一个人、一件事所带来的种种后果,在当今庞大的信息量下,我们不应再距离事实的真相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