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里,作为女生我大该是喜欢大观园的繁华琐碎,不是水浒的兄弟义气不是三国的纷争战火也不是西游里各有所缺各有所悍的师徒几人。虽说《红楼梦》总是荣登最难读的书之一,然而我却觉得这是曹雪芹的人生所见所历的最高感悟。小的时候拿的是少儿读物,那时候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只是带着注音的一个无法读懂的句子,那时候的‘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不知其意以为林黛玉只是个矫揉造作的角色罢了。后来大了读了半白话的红楼,开始理解身处屋檐的痛,开始明白里边的爱恨、里边的虚实、里边的所谓教义和权势不过是半城烟雨一样容易消散,最后的倒台家破不过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早就预示。再大一些时候的文言文版红楼开始有我自己的想法,我逐渐明白‘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是可以转换到红楼上的。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最爱听刘心武说红学,也许他也有片面,但却能让我更容易明白。我眼里的大观园是个小皇宫,里面的人千姿百态,仗着皇宫里的贵妃娘娘人们各谋其利,好的坏的一通乱做,淫乱的杀人的赌博的人呈现的就是兴盛顶峰时期封建大家庭的固有模样。只是我对其中的好多细节已经不记得了,只能大体的写写我的读后感。
我是一个主张悲剧论的人,曹雪芹写的前八十回《红楼梦》不管是提醒或是暗示都表明最后会是一个大悲剧的结局。在第五回在太虚幻境贾宝玉翻那些十二钗的册页上面写的话,还有警幻仙姑让那些歌姬给宝玉唱的《红楼梦》十二支曲,这些说得太清楚了,贾府最后应该是“家亡人散各奔腾,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红楼里的宝玉从出生就跟别人不一样,他似乎是作者自己又似乎是作者梦想的自己,但他又真正的是个不完整的人格,身怀宝玉出身爱上另一块玉主,但实际意义上玉和钗才是最合适的,然而他不爱束缚悄悄地挣脱着爱着,情窦初开的时候有爱人有丫鬟有身后的一家人,这大概是前半生的罪过,更加衬托出后半生出家流浪四方的不一样之处吧,或许他不觉凄凉却是心死,家破人亡千金散尽。他的人生终归是掌握在别人手里的,似乎是天人预示或者是皇恩所赐,他还是逃不脱,这个“假”家从甄宝玉出现的那刻就预示了不过是虚假一场的戏剧,我甚至觉得是个一个通了人性的石头的人间遭遇,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书名原叫《石头记》了。
贾家是一个男人比不上女人的大家族,外头的顶梁势力是贾元春,她回家省亲的时候所有人都要跪拜,元春觉得不合适却也觉得合适,无论长辈或是晚辈都要依着贵妃娘娘一声,但是要倒了的时候却依然救不回来。贾家的男人在我眼里是没有什么能力的,王熙凤大概是最有能力和魄力最会处事的人,她能管住上下大小事,打的退对她有念头的人,让别人死于幻想和风寒,但是她自己的丈夫却和她同床异梦最后两人各寻其乐,也着实是个悲剧。另一个让我觉得奇怪得是秦可卿,她似乎是所有男人的梦,却死的分外的肮脏,和自己公公的乱交估计让我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冲击!但她确实是个身世奇怪美丽的人。
《红楼》里的所有男女,无论是金陵十二钗或是黛玉宝玉,都是封建势力下的悲剧产物,身不由己的时候无法挣脱逐流,在真真假假的世界里,在大观园里从盛到死,一旦有真出现,所有的虚弥都要破灭,于是石头还是石头。但即使如此,里面的爱情我仍然记得宝玉摔玉的莽撞,是为了所爱之人一笑,黛玉的每一首富有才情的诗是对着爱人的欲说还休,葬花吟的美与凄凉是真情与才情的最好结合,还完泪泪尽而逝的宿命是凄苦却总被理解为矫情,这不过是宿命论中的劫,总要走。宝玉是个不爱读书的人,他写的最好的诗也是我最爱的那首: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 ,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真真假假又有何难,苦的是镜中人难分真假,无谓挣扎。就像《枉凝眉》的那句歌词一样,一个枉自嗟呀, 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