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于2017年9月
城邦的本性在于多样性,而不在于一致性。无论是家庭还是城邦,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有必要划一,但是,这种一致性是有一定限度的。整体划一的城邦本质上已经消失殆尽……这就像是音乐方面,和声变为同音,节奏变成单拍。城邦是由各类的人组成的,唯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共同体,实现划一。
——《政治学》 文/亚里士多德 译/郭仲德
苏格拉底①(《理想国》第五卷)认为城邦实现高度一致性是极好的事,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多样性是城邦的本质,而一致性是城邦组建的必要条件。城邦要维持稳定并发展,需要利用教育将多样性和一致性统一起来。因此,社会和而不同,教育为之添砖加瓦。
城邦,正是对应了现代公民社会;一致性是指应当建立完备的契约法则,约束社会各个主体使之行为规范;多样性则是在保持一致性的同时给予一定的自由,鼓励个人的多样性发展,促使创造更多的社会总体价值。
孟子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致性是组建和维持社会的必要条件。在社会和集体治理时,设置规则约束个体并对某些资源统一管理分配,是为了维持社会稳定,提高社会总体效率。如果缺乏一定的规则进行约束,不同群体各自为政,则可能产生“弱肉强食”的丛林现象,最终导致道德败坏、社会混乱。亨利.罗伯特主持教会会议时目睹了因议员激烈辩论导致会议无序,而资源(这里指时间、人员行程等)的有限与之矛盾,后会议以失败无果告终。自此,罗伯特潜心研究议事规程并撰写了《罗伯特议事规则》,此书亦受到自由民族美国推崇。罗伯特认为,离开了规则,每个人都自由行事,结果就是每个人都得不到真正的自由。必要的约束并不意味着束缚,往往是为了维系集体利益,实现更大程度的自由。追求社会稳定,一致性是必要条件。
同一种声音无法实现和谐,同一个音阶也无法组成旋律,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于多样性。哲学家在质疑差异性时,通常将社会引导的多样性发展与鼓励人种歧视相提并论,认为其实不公平的体现。事实上,从伦理学角度来说,人之差异导致了绝对公平的缺失,只有相对公平(即程序公正)可能存在,而政府的义务就是努力实现公正,在差异性已经存在的情况下引导个体多样化发展。人类并非生产线上的产品,由于存在先天因素如家庭、智力、性格,后天因素如环境、所受教育等各个方面的不同,由此塑造的个体对于资源的需求、职业的发展等可能是不同的,而即使是同一个人,不同的环境、年龄、时代都可能呈现不一样的特性。苏格拉底与亚里士多德师出一门,然却拥有不同的政治观点,亚氏甚至在其作品中公开反对苏氏和柏拉图的共妻制、政体等级等观点。如果完全以绝对公平的一刀切模式规划不同个体,将会导致个性化的缺失,个人专长无法自由发展,或者说,人们甚至意识不到自己的专长。事实证明,政府宏观调控下的社会主义自由市场经济与由政府统一规划的计划经济相比更具有活力,其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重视多样性发展,给予差异性个体一定的自由,社会才有继续发展进步的可能。
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将多样性凌驾在一致性之上,他在肯定公民社会的本质在于多样性时,也承认了一致性的必要。那么,如何将多样性和一致性统一起来,共同促进社会稳定并进一步发展呢?亚氏认为,教育可以实现二者统一。
教育是协调统一多样性和一致性的重要手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正确②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将起到维系民族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大致上看,教育对社会的影响可以分为以下三点:首先,教育帮助建立统一的规则(如法律)并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契约意识,促使人们主动遵守道德法律,降低社会管理成本;其次,教育有助于形成较为统一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促进沟通,提高社会效率,如汉语普通话教学普及,有利于不同语种地区之间的贸易交流;最后,教育能引导人们建立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建立共同的目标并为之努力,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社会和谐,和而不同,教育为之添砖加瓦。
注:①此处出自亚里士多德原稿。苏格拉底没有著作传世,《理想国》著者柏拉图早期观点与苏氏相似。可能出于见解一致,亚氏在作品中对两人并未严格区分。②亚里士多德在原著中提倡学习哲学、数学、法律等,并抨击以推行共有制度来建立教育体系的柏拉图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