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失格》是日本反秩序派代表作家太宰治的绝笔之作,书中塑造了一个悲剧性人物——叶藏,主人公性格抑郁敏感,天生害怕“人”这一生物,觉得人所留露出来的人性尽是尔虞我诈,互相欺瞒,但同时胆小懦弱的他,不敢去反抗,通过扮演“小丑”来迎合人性和大众的喜好,伪装自己心灵深处的厌恶和不合群,以此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同感。主人公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如绘画,最终选择嗜酒来逃避与人社交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和纠结心理,最终被他的好友送进了疯人院,了此一生。
故事读起来很沉重、压抑,忍不住有种呵斥、暴打主人公的感觉,曾经的他本来可以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婚姻,拥有不一样的人生,但作者却一根筋的坚持自己内心的想法,觉得自己无法与其所认为的世俗妥协。一件促使他走向更加颓废、毁灭的道路的事件是:他有实无名的妻子因为对他人毫无保留的信任致使遭人玷污,他目睹了这一刻,内心的感受不是愤怒妻子的出轨,而是觉得妻子所拥有的纯洁无垢的特质在他心目中坍塌了,他自己沉湎在痛苦中,生性唯唯诺诺不敢跟任何人抗议的他选择了置之不理。此事之前他觉得虽然人类不可信,没有什么珍贵品质,但直至遇到了他现在的妻子,觉得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丝温情在,但当事件发生后,他突然对人世生活不抱有任何希望,对人类失去了任何信任,觉得生活没有了任何盼头。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所要表达什么呢?结尾最后酒吧老板娘的一句话可以说明,“我们认为的叶藏,又直爽又乖巧,要是不那么喝酒的话,不即使是喝酒.......也还是一个像神一样的好孩子呢。”“像神一样”,说明作者内心上的想法是跟本书主人公契合的,作者并不认为叶藏没有做人的资格,而是不具备做浑浑噩噩的人的资格,太宰治至死都不肯低下高傲的头颅,对人性的真善美有着崇高和严格的追求和标准,而正因为太过追求完美不允许有一点瑕疵,所以本书主人公及作者都被逼入了绝境。
由此禁不住思考,真的非得通过这种方式来坚守自己的信仰或者说执念吗?我们生而为人,哪能没有痛苦和烦恼呢?佛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放不下。所以遇到让自己觉得很无奈的事是很正常的,我们在人生路上经常会遇到各种与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甚至说与我们的性格相悖的事情或人,我们要做的不是逃避,不是选择自暴自弃,也不是选择迎合,根不是迎合未果就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无法自拔,而是要学会自我调节,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学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学会让自己快乐起来,这样你的人生才不会白走一遭。
人的本质属性就是社会性,大到国家,小到社区,家庭,几乎很少有人能够与世隔绝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保持自己独立思想和主体意识的前提下去与我们所处的环境和社会相融,在个人与社会、集体与个人间寻找到一条中庸之道,既不太偏激,也不太消极,而这个探索的过程是渐进的过程,每个人的方式都不可能一样。
写到这,不禁想起了《月亮与六便士》里的主人公——一个画家,也是厌恶社交,不愿贩卖自己的画作,觉得无人能欣赏,无人能懂,过于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不能自拔,在死亡前在壁洞中所作的惊人之作,也嘱咐其妻一把火付之一炬。还联想到了电影《美丽心灵》里纳什的故事,其不喜社交,因为太过于沉浸在自己所创的数字世界中,而得了精分症被送进疯人院,最后在妻子的不离不弃下,从事自己喜欢的研究,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天才和疯子之间,只有一线之隔”,诚然也,是否真的只有陷入一个极端才能有极高的成就呢?不否认有这种情况存在,也不否认有人天性就是悲观主义者,以痛苦为乐,但我还是认可在正常情况下所造就的辉煌。
其实,到人成长到一定阶段,都有自己所笃信的东西,价值观也好,做事原则也好,为人处世标准也罢,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负重来到这个世间的,所以多考虑他人的感受,多想想自己未竟的目标和理想,多想想令人感动的事情和场景。
生而为人,岂无负重!活着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