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餐时,儿子突然说:“爸爸,有一个故事,我读了很多遍,一直不明白。”是吗?我和妈妈都很好奇,生性幽默的儿子是个故事大王,他不理解的故事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让他说来听听。儿子就清晰流畅的把故事给我们讲了一遍:“从前,森林世界的国王狮子想吃鹿,于是找来狐狸想办法。狐狸一听,信心十足的说,‘没问题,让我去找他谈谈。’于是,狐狸就找到鹿,跟他说,‘你知道吗?狮子国王想把王位传给你或者狼,你赶快去找他。如果去晚了,没准就让狼抢到王位了。’鹿一听,就匆匆忙忙的赶到狮子洞去。狮子一看鹿来了,等不及地扑上去咬他,于是鹿就赶紧跑开了,所以狮子只咬到了鹿耳朵。狐狸一看,狮子国王没有吃到鹿,很是懊恼,就上去安慰他,‘你别着急,我再去找鹿谈谈。’于是,狐狸又一次找到鹿,‘狮子国王只是想在你耳边说些悄悄话,你怎么就跑掉了呢!现在狮子国王打算把王位给你了,你赶快去吧!’鹿一听,又高高兴兴地去狮子洞了。这次,鹿一进洞,狮子就猛扑过来,把鹿给咬死了。之后,狐狸偷偷的拿走了最美味的鹿心。狮子吃完了鹿,困惑说‘怎么没有吃到鹿心啊?’狐狸说,‘不要再找心了。要是这只鹿有心的话,就不会两次走进狮子洞里来。’”
爱人说,“你讲得很流畅,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呢?一二三列出来。”儿子陷入了思考,之后慢慢说道“问题1:鹿是有心的,为什么狐狸说他无心呢?”我刚想回答,爱人提示我先别说,对儿子说“你把所有的问题都先说出来吧。”她认为思考的过程是最有价值的环节,提出好问题比回答问题本身更有益。儿子又认真地想了一会,看得出来,提出问题比讲故事本身更让他费神,“问题2:鹿为什么两次进入狮子洞?”之后,又使劲想了一会儿,“问题3,狐狸对狮子忠诚吗?”我和爱人都表扬他三个问题提的非常好,尤其是第三个。
接下来,我们从第三个问题开始探讨。“狐狸对狮子忠诚吗?你怎么看?”妈妈开始反问。儿子表示抗议,“是我问你们问题,怎么你们又问我呀?“是啊,我们不会告诉你答案,但可以引导你得出自己的答案。”我附和着说。儿子说“好吧,我觉得狐狸有点忠诚,一方面他帮着狮子找鹿,另一方面,他又偷偷的拿走了鹿心。”。“是,儿子你说的很好。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辩证统一的。狐狸帮着狮子找鹿,完成狮子交给的任务,这表现出忠诚的方面;而另一个方面,狐狸在没有经过狮子允许的情况下,偷偷的拿走鹿心,这又表现出不忠诚的方面。”
我接着问,“第二个问题,鹿为什么两次走进狮子洞呢?儿子,你的回答是什么?” 同时,我们又延伸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鹿两次相信了狐狸?”“因为鹿也想成王,也经不起狐狸的花言巧语。”儿子回答。“还有一层含义,因为狐狸锁定了鹿的心理需求”爱人补充说道。“好的,我开始系统总结。第一个原因,因为鹿自己想成为森林之王,欲望充昏了头脑,让他失去了思考力。另外,狐狸非常善于沟通,每次都能说到鹿的心坎上,非常了解对方的需求。所以,善于沟通交流的影响多么大啊。”“还有一点,”爱人补充道,“狐狸说,要把王位传给鹿或者狼,狼既是鹿的天敌,又是王位的虚拟竞争者,这些信息也打乱了鹿的思考。”
接着,我们开始讨论第一个问题“为什么狐狸说他无心呢?”。“因为狐狸不想让狮子知道它偷了鹿心。”儿子回答。“儿子,其实第一个问题是这个故事的题眼。在这里算是一语双关的修辞用吗?无心,一方面说鹿身体里没有心这个器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说他没有头脑,一而再地犯同样的错误,最后丧了命,这也叫‘无心’。”
最后,我们又深化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狮子,你会怎么处理和狐狸偷吃心的这件事?”“我觉得,狮子应该睁一眼闭一眼,毕竟狐狸帮了很大的忙,也应该得到这份肉。上级对下级应该赏罚分明,应该对狐狸进行奖励。”这次我第一个发言。儿子说,“我同意爸爸的观点。狮子和狐狸是共生关系,就算狮子看见了狐狸偷走鹿心,也不应该把鹿心抢过来,因为没有狐狸,狮子也吃不到鹿。”“可是,如果上级一味纵容下级,下级欺瞒上级,那么整个森林王国是不是会混乱呢?”“狐狸得到奖励是应该的,但奖励应该由狮子说了算,或者二者共同协商,该给狐狸什么样的奖励”?这个问题,我们都没有得出答案,因为这是制度设计的问题了,于是我们都陷入了深深地思考!
朋友们,如果你是那头狮子,你会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