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我与老公送婆婆回家。
当车子驶上了徒骇河坝那条随河而行的蜿蜒小路,我的一颗心,又一次被周遭的风景所牵动,不由得轻叹:这扣人心弦的大自然哟!
这条回家的路,有两处地方最是让我魂牵梦萦。一是这里,一是快要到家时有一段穿行在田地之间的曲折狭长的小路。
自然风物,大地的怀抱;是自然之子心之所向,心之所属。
真是的,人类本是自然之子。
记得前些年,我总是喜欢去旅行。渴望一个远方的世界。想去看看别处的风物、人情。而近两年,我的心思好像变了,不再想往别处。
这与年龄、与身体有很大的关联,或者,更与心态有关。心中有了信仰,对世界的认识就不再一样。而眼前这个世界,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株幼苗,一粒种子,一片落叶,就足以快慰我的一颗心。
这让我想起加缪有关旅行的一段文字,他如此说:
“旅行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就是恐惧。就是在某个特定的时刻,由于和自己的家乡、语言离得那么遥远,我们会被一种模糊的恐惧攫住,会本能地渴望能够再度受到积习的庇护。这就是旅行最明显的收获。
“这样的时刻,我们就像在发热,却又似海绵一般。最细微的碰撞,都能让我们的存在根本产生动摇。连一道光瀑的泄下,都可以从中看到永恒。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能说旅行是一种乐趣。旅行并不能带来任何乐趣。我们在旅行中看到的不如说是一种苦修。一个人之所以会踏上旅途,是为了自我养成,如果所谓的养成即是去锻炼我们那最内在的、对永恒的感受。
“乐趣会让我们迷失自我,就像帕斯卡尔认为消遣唯有令人和上帝更加疏远。旅行,好比一门最庞大也是最沉重的学问,让我们得以踏上归途。”
原谅我在此引用了如此长的一段文字。坦白讲,直到此刻,我才略微明白它的含义,也才开始略表赞同。
这里面有恐惧,有存在根本的动摇,有对永恒的感受,有和上帝的疏远,有自我的养成与迷失……如此种种,每个词汇,都很沉重,很有分量;也与当时初读这段文字的我的心境,不大合拍。可是呢,我确实把它誊写下来,因为它有一种吸引力。
现在想来,或许就是为了让今天心境完全改变了的我,再想起它来,回头再读,重新品咂,然后在自己的心中,赋予自我全新的意义。
现在的我,总喜欢用一个“懒”字概括自己。一提起出门旅行,首先想到的是累与奔波,旅馆的不舒适,餐饭的不应时不合口等等。话说前些年,我是多么地喜欢自驾游,只一心向往远方,对刚刚提到的这些全不在乎。然而,有一次我记得很清楚,当旅行结束,车子下了高速,刚一驶进县城,看到了熟悉的街道树木,我的心中竟有种如释重负之感,终于到家啦。明明整个过程是满满的享受,可当一路走来,得出的结论却是,还是家里好啊!
或者,在整个旅途中,我的心里也是怀有某种说不出的恐惧吧,只不过当时懵懂无知而已。
家,是我们的存在根本。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舒适的生活规律、生活节奏都是,所有这些全都见证着我们的存在。
是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旅行不再吸引我。想想当年的我,再看看今天的我,虽说并不曾读懂旅行这门学问,但旅行作为一种乐趣,在我,却也渐渐消散。
这样说,不是心态老了,更不是远方不好;而是,对我而言眼前这个世界,已经不再一样,已然满有诗意了。就好像无论怎么看,都看不够看不饱;何必再去劳顿、奔波,到远方匆匆一瞥呢。
视若无睹。审美疲劳。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即使我们身处怎样美妙的环境当中,不用太久,或者仅仅几个小时,我们便开始“熟识”了它。于潜意识中,视觉、感觉都表现出麻木,难再有初见时的惊喜不断、惊叹连连了。
很多时候,我们羡慕远方,羡慕一个不属于我们的世界,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它、不认识它。它于我们是陌生,是新鲜。而眼下这个属于我们的周遭环境,因为我们太熟识,以致太容易厌烦,太容易疲倦。
回到起初的这条路上来。说起自然对我的吸引,很早就有了。就像刚刚提到的,我曾经多么渴望去到远方,览尽人世一切美景。然而,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渴慕,却是近年才有,且是愈来愈烈的。
喜欢那绿,喜爱那河,那百草丰茂,那成片的庄稼,无论是新出土的,还是渐长成的,更有成熟时的色彩斑斓、声势震动天地;甚至冬日里静默下来的田野、光秃秃的树干、满地厚厚的落叶、冰封了的河流,等等等等,都会使我的一颗心不住地颤抖。
内心的安定,与满足。很遗憾,它总是离我们很远。
倘若我们能够与之接近,那么,就没有哪个去不到的远方能吸引我们,而只在此时此刻,只是此地此景,就足够我们欣赏一辈子了。
而一颗安静的心,与满足的心,却不是容易得的。在此,唯有感恩我的信仰;那将我的生命改变了的,我的信仰。让我知道,我本是自然之子。而我对自然的渴慕、与热爱,是有其情由的。
一个人,能有所爱,是幸福的。一个人,能对生活了数十年的周遭风物,生发挚爱,更是幸福的。而这爱,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是有其源头的。
惟愿每一个你我他,都有这样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