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也就是2021年5月15-16日,在青岛我和家团体的小伙伴们参加了孟馥老师家庭治疗拒学工作坊。两天下来我有些兴奋,还有些安定,这听起来似乎有些奇怪。安定是,我在学习的过程中,睡眠很好,睡眠问题困扰我很多年;兴奋是,我两天中午虽然没有休息,但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精力,这在我身上发生的次数并不多。我猜想除了课程的内容,可能与我的状态也有很大关系。
我们团队现在进入校园,正在为初中级部的学生和家长提供心理支持服务。我们在服务家长群体的时候,感觉到不小的阻力。我是动力学取向的咨询师,我在想是不是有更合适的方法可以帮助到家长和孩子?孟馥老师的拒学工作坊适时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把手,可以为家长和孩子提供更接地气的服务。
15日早上,孟馥老师打破限制、增加新规则、制造混乱的开场,让我眼前一亮。我学过点家庭治疗的皮毛,知道这个方法,但没亲眼见过是怎么操作的,也就是没有亲身的体验。这次见到活的了,很鲜活生动,让我记忆深刻,我想日后这个方法我可以演变成很多种可能。唯一的遗憾,我不够投入,在老师制造混乱的开始几分钟就想到了这是一个互动,这阻碍了我的具身体验,防御模式跑来跟我捣乱我也是有些无可奈何,只好接受。
这个互动让我想到在学校跟孩子的互动,在家里跟老公孩子的互动,于是到家就试了一把。老公下好面条,我通常是会先吃完,再去收拾,再去洗澡,再去跟他们讲话。这次我吃一半也没洗澡就跑去看电视,东西摊着也没收拾,老公跑来催了三遍,“你快点吃啊,吃完我好收拾”,我说“我肚子胀,这会不想吃,等会着”,老公就发火了“你能不能快点,你这样我很不舒服,你一会还得让我给你刷碗,我很烦!”我说“那我要是自己刷碗,我是不是就可以先不吃了,看完电视再吃行吗?”老公恶狠狠地说“你要是自己刷碗,那你随便!”我就又抱着碗,回去看电视了。儿子这会跑过来跟我讲话,好奇地问“你们为什么吵架?”我说“因为我们都想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没关系,我们解决了。”儿子“哦”了一声,就开始跟我聊游戏,聊了一会,又跑开去玩自己的了,我继续吃面。又过了一个小时我才把那碗面条消灭掉,时间差不多9点多了。我抱着碗去厨房刷,老公正好起身要干点啥,我就屁颠屁颠跟过去,说“老公,能帮刷个碗吗?好重!”我们家吃面条的碗很大很重。老公憋着笑,表情无可奈何地接了过去,我就开心地去洗澡去了。家庭三角关系里的任何一个关系的微调,整个家庭关系都会随之自动调整,这是我自己的一个具身体验。
孟馥老师的课程里讲到“三贴”,就是跟别人讲话,尤其是跟来访讲话时要“三贴”。怎么贴呢?贴内容,贴关系,贴场域。比如,对方说,今天我很高兴!你可以说,高兴什么呢?这是贴内容。你也可以说,谁让你这么高兴啊?这是贴关系。你还可以说,是因为你来到这里让你高兴吗?这是贴场域。“三贴”旨在跟对方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内涵更多的是对来访不评判地饱有充足的好奇。我在孩子跟互动的时候会常用这“三贴”。
随后的案例演示直观地让我们看见,家庭治疗的访谈是如何发生和产生作用的。案例演示中家长的防御,每个咨询师大概都会遇到,除了其中应用的技术,我更多地感受到在孟馥老师激发家庭系统自身能量的时候,系统自身求生欲的强烈和焕发的生机,这让在坐的咨询师看到更多希望。
第二天早上,孟馥老师请在场的非咨询师妈妈上台,给咨询师和老师们(咨询师团队中很多是在校老师)提一些建议时,我再次感受到来自家长群体的压力。是的,家长们更多地想要方法,“我应该怎么做,你们能不能教给我们一些实用的方法?”同时,妈妈们也给我们一些很好的建议,告诉我们“怎么做”她们更愿意接受,也就是“如何做”我们的咨访关系更容易建立起来。
下午,孟馥老师现场督导了一位咨询师。利用站在第三方视角来看待在咨访关系中,咨询师和来访、医生的互动,家庭系统内部自发的互动,整个过程没有太多言语,更多的是身体力行的具身体验。被督者和观摩者都在这场演示中,找到了自我启示的一些方法和方向。
两天学习结束,我跟我的小伙伴们也在讨论,现场教学为何比网络教学的收获率高?可能就来源于现场可吸收的非语言的信息和能量更多、更具体,具身体验的部分更充分。这将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尽可能地利用非语言信息让家长和来访更多地去进行具身性体验,让身体产生记忆,激发家庭系统内部的动力,让能量流动起来。这个过程里,我们做好陪伴和引导,一起守护我们的家园,我们的下一代!
愿每个家庭都是一个好的容器!
愿每个孩子都能长成他们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