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学习《道德经》辩证篇第第45章“大成若缺”。本章通篇讲圣人之大用、无用。圣人虽然修行大成,到达修之于天下的境界,但是在一般人眼里看来还是有不足。这是因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有这个身体的存在。反之,有一弊也有一利。圣人以身为天下,当他清静了,天地也就恢复正常的氣化格局。
【正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躁胜寒
静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直译】
大成就,却看似有不足,但是它的用处永不过时
最充盈,却看似很空无,但是它的用处无穷无尽
最直线,却看似很弯曲
最巧妙,却看似很笨拙
最善辩,却看似很木讷
疾走可以战胜寒冷
安静可以克服燥热
清静可以匡正天下
【我所悟】
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有智慧,但不善言辞,而且又很谦虚的说其“大智若愚”,这种人有内涵,不就是求缺的心态吗!
大成若缺,有一种较为常见的解读,就是指一个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人要表现得有所欠缺。这种解读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谓是一脉相承,在大的成就面前停下来,满则损,谦受益,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无论在个人修身、还是世间功业上都堪称典范的满清名将曾国藩显然深懂这种人生智慧,他为他的书斋命名为“求缺斋”,警示自己万事求缺,也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留有余地。“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他追求的人生境界是“小满”,他称之为“花未全开月未圆”,并认为这是一种最圆满的人生状态。在给弟弟的家书中,曾国藩这样写到:“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开月未圆‘’七字,以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于此。”
【本章作业】
1、请用2-4个字,描述本章的主题
清静自然。
2、已手抄一遍本章
3、尝试举出生活之中大巧若拙的案例。
大巧若拙:最巧妙,却看似很笨拙。比如我们下功夫死记硬背道德经,看上去很笨拙,但是实际上是最巧妙的。经典与其它书不同,在识神背诵的时候,自然就会思索,元神就在无形之中去感应。背下来并烂熟于心的过程之中,逐渐就不断感应大道,自然酝酿出各种灵机,逐渐融会贯通、消化,滋润身心。学经典最怕:望文生义、断章取义、自动脑补、先入之见、见仁见智。
4、本章重点在最后:清静为天下正。我们普通人修身家乡,能否做到清静为身家乡正?
圣人以身为天下,以其修出来的道行、无名之樸,平复天地氣机的躁动,清静了,天地也就自然恢复到正常的氣化格局,即天下正。
作为我们普通人,这里的“清静”就是要遵道而行,采用无为而治,顺应自然,顺应民心,即可使家乡正,建立和平相处,美美与共的美好家乡!
5、字的解释:①成:成功,圆满;②盈:满,充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