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男人一口棺材,关于一个人生命的最后几小时的思考.
《活埋》讲的故事很简单:
在伊拉克的美国承包商保罗在伊拉克遭到绑架后不省人世,醒来后却发现周围一片黑暗什么都看不见。
经过自己的不断摸索,发现手边有一个打火机,一把小刀和一部手机,
而自己仿佛是被关在了一口棺材中活埋在了沙漠的某处。
在这个快窒息的空间内,他必须完成惊人的逃生行动。
这样的剧情就像一个巨大的黑洞,
让我们的情绪禁不住跟随主人公的命运跌宕起伏。
而我们的希望也像棺材内逐渐被耗尽的氧气,和那盏明灭不定的火光,
终于在我们万念俱灰、却瞥见最后一丝光亮时,被冷冷地告知,那束光不过是白驹过隙,等待我们的,仍将是永恒的黑暗。
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活埋,我们每个人都在黑暗、幽闭、令人窒息的困局中苟延残喘,挣扎求生,而僵硬的体制、自私冷漠的人际关系是比恐怖份子更令人不寒而栗的刽子手,置人于更冰冷的绝望。这样的主题在影片中被极端夸大:
保罗在自救的过程中,曾拨打了911、FBI、自己服务的公司、家人、朋友等,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冷漠、讽刺和有关部门的“踢皮球”。
CRT人事部主任在录音完毕后轻声说了一声“sorry”,营救人质小组人员在最后也说了声“I'm sorry”。
这样的“对不起”不仅充斥着整个影片,也充斥着我们的现实生活:
君不见那些无力担当的人,以这轻松的三个字推诿了承担义务和兑现责任的一切可能。影片中重复过很多次“Who fucking cares if you are dead or alive”。
在这个利益大过天的社会,并没有人真正在乎保罗,
哪怕是那个有点老年痴呆的老妈——
当一个鲜活的生命与所谓国家尊严、集团利益狭路相逢的时候,
个人渺小得等同于无。
真正有决定力的,是人置身生活中的局限性,是各自的自私和软弱。
就像影片临近结尾那处超现实的镜头——
机位忽然被拉至无限高,保罗躺在棺木中的身躯彷如一具已经腐朽的骷髅。
四壁的棺木却在黑暗中无限延伸,好似没有尽头。每个人都生活在险象环生的深渊中,孤立无援,不得而出。一切看似没有任何希望。没有希望来自周遭的世界,没有希望来自身边的人,也似乎没有希望来自自己。而荒谬的人生又总是恶作剧般不断给予你希望,再熄灭。
多数人害怕死亡,
害怕的就是和物资世界失联,然而我们的生活不就是一场活埋吗?
只是 把活埋的时间放长了,温水煮蛙的让我们意识不到每分每秒的流失.
从生命个体来说,我们能够支配的关键的岁月不过那么几十年,
然后再无第二次机会。
对于人的一生来说,那才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生命由于它的短暂和不可逆性、一次性而弥足珍贵而神奇而美丽。
虚度这样的生命,辜负这样的生命,这是多么愚蠢多么罪过!
一个人丢了一百块钱人民币都会心痛,
那么丢失了生命中的有所作为的可能,不是更心痛吗?
人生就是生命的一次燃烧,它可能发出美轮美奂的光彩,
可能发出巨大的热能,温暖无数人的心,它也可能光热有限,
却也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发一分电,
哪怕只是点亮一两个灯泡,
也还照亮了自己的与邻居的房屋,燃烧充分,不留遗憾。
而如果你一直欲燃未燃,如果你受了潮或者发生了霉变,那就不但燃烧不好,而且留下大量的一氧化碳与各种硫化物碳化物,发出奇奇怪怪的噪声,带来对人类环境的污染,乃至成为社会的公害,这实在是非常非常遗憾的。
你尽了力,你就能享受到你尽力后的一切可能性,哪怕是“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的悲壮感和英雄主义。
你享受到了尽力本身带来的乐趣,尽了力至少能得到一种充实感成就感,你也就赢得了,必然赢得了,首先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的尊敬和满意。
比如你是一枚炮弹,被尽力发射出去了,而且爆炸了,即使没有完全命中目标,也是快乐的。
你是一粒树种,落到了地上,吸足了水分养分,长成了树苗,长成了大树,即使没能长到更大就被雷击所毁,你也可以感到某种骄傲。
你的形象是一株树的最好的纪念碑,你的被毁至少是一次大雷雨的见证,是一个悲剧性的事件。
人生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时间段,是一次能量释放反应,重在参与,重在投入,重在尽力。
胜固可喜,败亦犹荣,只要尽了力,结账时候的败者,流出的眼泪也是滚烫的与有分量的。而没有尽力,蹉跎而过,那可真是欲哭无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