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书籍】认知天性
【阅读计划】第五章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型
【阅读主题】如何正确去学习知识?
【阅读感悟】1.什么是心智模型?即在生活中学到了方方面面的知识,我们习惯于把各种做事的步骤集中在一起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们可以将这个步骤看成是头脑中的如手机软件中的存在,称为心智模型。
比如生活中交警指挥交通时的固定手势,一位厨师对宴席上所需食材要求的步骤,一位美发师所熟知剪发的步骤。
2.对于所学知识的反馈做出误导影响了人们的判断。
我们对于原本熟悉的事情也难免会出现错误判断,不能深刻的洞察自己的想法或思考。这取决于大脑中的机制。
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提出了大脑的两种机制,没头脑的机制1和爱自省的机制2。
机制1是无意识的,冲动的,直觉式的瞬间评估,它是靠感觉或记忆做出的感性应急。
机制2是主观意识分析,思考或推理出的,它做出的判断较为理性,衡量再三,能够自我控制。
比如书中所举的关于中国台湾“中华航空”公司的006号航班的危险事件。在飞行过程中,飞机失去了一部分引擎,这并不是什么紧急事件。但由于机长没有按照飞行手册操作,也没有看仪表,而是只关注再次发动引擎,完全凭大脑的机制1做事,而没有依靠机制2进行分析,险些造成了事故。
这些错觉或误判来源于对已形成的记忆的混乱或扭曲,要避免这种错误,需要的是大脑的理性判断。
3.什么学习中的记忆扭曲?记忆存在于大脑中,在运用到一部分时它就会被提取。但记忆对于重新组合的内容受到外界的影响时也可能会失去其客观性。
记忆会受到暗示的干扰,就像法庭不使用被催眠后得出的证词一样,在催眠过程中所发生的想象会记忆成事实,而影响其真实性。
当记忆受到暗示时就会改变原有的印象,比如对自我暗示,如果积极的心态就会有进步的动力,如果是消极的抱怨就是受到负面的影响,心想而事成。
想象膨胀会让假想变成现实,如果让某人去想象一件事情是否发生过,过一段时间再询问时,他就倾向于这件事是真实发生过的。这是想象行为带来的后果。
由此可见,大脑中对记忆会因环境提供的误导性问题而发生扭曲。要规避这种风险就要调动大脑机制2来权衡利弊,以做出正确的决定。
4.用自测和实践来弥补学习中的不足。
比如对于不擅长学习的孩子来说,并不是能力问题,是他们认识不到自己的劣势,不足,得不到正面的信息反馈,固执的认为他们表现良好,不知道差距在哪里。
而自我检测可以清楚的了解什么是自己知道并掌握的,哪些是不知道且迷惑的。这样就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去努力和改正,建立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型。
比如,书中所举事例,索贝尔在政治经济课上让学生做小测验,可以巩固知识,也可以发现问题,并对错误做出积极反馈。
想要校准自己对已知和未知的感觉,有时候最管用的反馈是你在实地操作时犯下的错误。前提是你能从这种失误中幸存下来,而且能够接受其中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