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知识,我有一个很基础的认识,所谓知识,至少应该是成体系的,能够解决曾经出现的问题,而且还能够指导未来问题的解决方向。
最近在复盘笑来老师专栏时,采用了随机漫步的方式,从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学习,便点开了《知识究竟是什么》,不得不说笑来老师的思考方式,给人带来很多新的视角,更让人觉得要学习和追赶的还有很多。
信息和知识
仅仅是信息肯定不能称之为知识,这一点你我都知道,如果是谈资,信息可能比知识更“有用”。那么知识是什么,或者说具有什么特点的信息才能称之为知识:能够指导我们做出更好决策,并且从长期来看能够带来更好的结果。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几乎所有的娱乐新闻都不能称之为知识,即使是对于相关的从业者来说也是如此,他们只需要考虑一条新闻如何才能吸引更多人的眼球,而对于内容如何则可以放在很低的层次。最终这些信不会有给你的生活带来任何的改变,你也不会因为知道了它们而取得某个更好的结果。
是否有用
其实,简化来讲,可以用“是否有用”来分辨知识。看电影属于休闲娱乐活动,但是也可以转化为有用的知识,你把认真看过的好电影推荐给别人,希望别人也能够欣赏。那么电影本身肯定给你留下了某些深刻的印象,或者是加深认识,或者是提出疑问,甚至推翻固有的认知,这都可以认为是电影是“有用的”,况且你可能因为分享而影响了更多的人。
我在以前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了关于游戏的三个境界,对于大多数娱乐消遣来说,第一个境界就够了,如果达到了第二甚至第三个境界,从我接触到的人来看,他们大都领悟到了更多东西,不论是打法套路还是指导别人发现游戏的乐趣。
早知道就……
很多人到了四十多岁会慨叹:年轻的时候不懂事儿,早知道就多读一点书了……
实际上当他们用自己的例子教育孩子的时候,充满了真诚,但却往往感到无奈。
知识的维度 — 时间
除了“是否有用”,对于知识的考量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维度:时间。那些在今天看起来不会立即学会,也不会立即产生效果的知识,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发挥极大的作用。或者是未来社会需要的技能,也或者是能够长期反复使用的思考方法。
对于方法论这样的知识,显然是更加有“繁衍能力”的,像方法论这样不仅适用于当前的某件事,更可能解决未来更多问题的知识,可以说更加值得重视。
体系化
知识的积累实际上是体系化的过程,而绝不是存在电脑硬盘里。建立足够多的正确的知识结点,才有可能产生“灵感”,惊讶间发现竟然还可以这么想,然后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最终能否有预想的结果,这与知识体系建立的是否足够完整、足够正确有很大的关联。
最近我在系统研究区块链的知识,同时也开始了小额投资,很清晰地感觉到,不主动建立对新事物的认知,甚至是不建立系统的认知,都很难做出合理的选择。面对铺天盖地的投资理财和区块链的消息,应该如何从中发现有价值,对事物发展趋势有影响力的知识,这是建立价值投资的重要一环。在实践中,继续掌握知识的构建能力。